银行 社区服务 每日签到 会员排行 网站地图
  • 1049阅读
  • 0回复

阴谋论里的三国演绎小人物

楼层直达
级别: 版主
[棋中红钻4级]发帖数量≥1000篇 [未点亮棋中黄钻]金币数量<100枚 [棋中蓝钻1级]乐币数量≥10枚 [棋中粉钻3级]贡献值数量≥10点 [未点亮棋中彩钻]精华帖数量<1篇
发帖
1104
金币
7
威望
1
贡献值
15
乐币
32
主题
376

关于马伯庸,有不少江湖传言,这源自他复杂的经历:生于内蒙古,在桂林长大,到上海求学,曾留学新西兰,现居北京工作,上北下南、四海内外,他都待过。马伯庸还有一个特点:父母皆为高级工程师,而他,居然“数学没及格过”。这事儿无法解释,机灵如他,也只好归结于“奇怪的遗传”。
  昵称“马亲王”的来历,据说是他一贯运气超好,遂得“祥瑞亲王”的雅号。但亲王的嘴近似球王贝利,有乌鸦之嫌,所以朋友提到他,每每要补一句“祥瑞御免”(注意,是“免”,不是“兔”),以防万一。
  以上半真半假,就像马伯庸的历史小说。是小说,也是历史,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
  马伯庸1998年开始上网,属于最早在论坛码字的那批人。他的兴趣范围如网络那般无边无际,写过杂文、评论、历史普及、幽默小品、中短篇小说,涵盖科幻、奇幻、历史、推理、灵异等领域。剑走偏锋是他的特长,什么机器猫的“斗争哲学”、葫芦娃的“冷酷仙境”,奇思妙想,噱头十足。
  2005年马伯庸向长篇小说进军,推出《风起陇西》。在这部以三国为背景的谍战小说中,他将真实史料与推理悬疑相结合,描绘出另一个三国。之后,马伯庸又陆续出版《三国机密》《帝国最后的荣耀》(与汗青合著)、《古董局中局》《三国配角演义》等,三国是重点,视野则更开阔。他自称写的是“历史可能性小说”,用“阴谋论”揭开历史更多的面相。
  姓马,所以最关注马谡
  生活周刊:你热爱三国,之前也写了不少关于三国的作品,这次,为什么选择“三国配角”?
  马伯庸:严格来说,不是“这次”,我一直都以三国的配角或小人物为主角来创作故事。为什么呢?三国的故事大家听得太多了,那些英雄的事迹也都太耳熟能详了,三国题材的创作,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入手,从小人物的视角去看待那段历史。
  生活周刊:书里涉及了多少配角,马谡似乎篇幅比较多?
  马伯庸:我比较关注马谡,因为我也姓马,其他配角也写了许多,有的人在史书上地位挺重要,只是老百姓不知道,比如《官渡杀人事件》的主角任峻。有些人甚至在史书上只留下淡淡的一笔,比如《白帝城之夜》的主角杨洪。他们和三国英雄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值得关注。了解他们,才能真正了解三国。
  生活周刊:这么说,三国的配角里你最喜欢的应该是马谡?
  马伯庸:是马谡。不光是因为他姓马,而是他的经历特别能够体现出命运的跌宕。曾经有那么一瞬间,马谡这个小人物把历史大势掌握在了手中,然后又从手中滑落。魏蜀两国的国运以及他自己,都因为抉择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小说创作者的角度去审视,马谡的人生格外具有悲剧魅力。
  生活周刊:书名里有“演义”二字,那么新书是否也跟《三国机密》一样,属于“历史小说”?
  马伯庸:准确地说,应该叫做历史可能性小说。它基于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用一根虚构的丝线将真实史料串联在一起,编织出一个似是而非的故事,用想象力去填补历史之间的缝隙。简单来说,这些故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但它们是可能发生的。
  挖细节,抖出三国的侧面
  生活周刊:研究三国的人非常多,学者、民间都有,给人以“饱和”之感,你为什么选这个领域,而且写了那么多本。如何能做到另辟蹊径的?
  马伯庸:我从小就喜欢看三国,这么多年来一直没中断过。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得多了,慢慢对三国就熟了。不过市面上对三国的研究偏科现象严重,大家都一窝蜂地去钻研那些三国大英雄的生平,研究里面蕴藏的管理学、人生哲学之类的。再好的话,说上几十遍也就烦了。三国也一样,几个研究的重点,比如曹操、比如刘备、比如诸葛亮,已经被研究太多次,没什么新鲜东西了。我觉得可以独辟蹊径,深入挖掘一下长期被大家忽略的三国侧面,应该也是一样精彩。
  生活周刊:三国的基本史料有哪些?马伯庸:三国史料不多,基础的只有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前后关联的《后汉书》《晋书》,再加上诸如《华阳国志》《世说新语》《水经注》《三曹集》等散碎材料,加上近年来的考古成果,比如走马楼吴简,也就这么多了。
  生活周刊:这些史料人人在读,你却能读出不一样的东西,方法上,有什么特别?
  马伯庸:我读的方法是挖细节,格外留意史书上的细枝末节,很容易被忽略的一句话或一件小事,如果联系到特定环境,就能品出特别的味道,甚至会牵扯出一大串故事。比如曹操在官渡曾经遭遇过刺杀,史书上轻描淡写,就几句话。但我们仔细想想,这可是针对一位军事统帅的刺杀,动机是什么?是谁最有可能在背后指使?他们是如何混入大军之中并突破重重保护的?刺杀的结果是如何影响局势的?抓住这次刺杀的几句文字不放,考证推理,就能勾勒出官渡之战背后一段鲜为人知的秘辛。
  “阴谋论”,呈现历史的可能性
  生活周刊:你笔下的三国的特点是什么?
  马伯庸:特点是“阴谋论”。我相信,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动机;每一句话,都有它的企图。这些“动机”和“企图”并不会被史书呈现,但我们仍可以通过蛛丝马迹和逻辑推理,努力将其还原。这和拼图很像,你手里有许多貌似彼此没关联的史料,如何把它拼成完整的图案,是一件艰苦而有趣的工作。我重申一次,这些阴谋论不是真实发生的,它只是历史的一种可能性。
  生活周刊:如何看待“老不看三国”这句话,如果年轻人读三国,你有什么建议
  马伯庸:这是一种偏见。三国是老少咸宜的,关键看读法。有句话,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每个人审视历史,都是从当代的观点和思想出发。读三国也是如此,要带着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那段历史,才算有意义。
  生活周刊:你目前的状态是怎样的,白天还是要上班吗?对写作持怎样一种态度?
  马伯庸:对,我有自己的本职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创作。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业余爱好,是一种放松。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金币 +1
快速回复

限56 字节
请不要在回贴只采用字母:“ PP、asdfhjkl、HAO、OK、ddddddd ......”。  请不要在回贴过于简单的内容:“不错、顶、支持、厉害、呵呵、靠、晕........”
 
验证问题: 本站网址是?不带http://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