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社区服务 每日签到 会员排行 网站地图
  • 1202阅读
  • 0回复

广州是中国象棋活动中心六十年来名手辈出

楼层直达
级别: 版主
[棋中红钻4级]发帖数量≥1000篇 [未点亮棋中黄钻]金币数量<100枚 [棋中蓝钻1级]乐币数量≥10枚 [棋中粉钻3级]贡献值数量≥10点 [未点亮棋中彩钻]精华帖数量<1篇
发帖
1104
金币
5
威望
1
贡献值
15
乐币
32
主题
376


1931年12月20日至25日,广东全省象棋比赛在广州举行。参加这次比赛的名手赛后摄影留念,前排由左至右:陈镜泉、卢辉、黄松轩、李庆全、冯敬如、陈照荣、云雨。
     广州是中国象棋活动中心之一,六十年来名手辈出,对棋艺发展各有贡献。本书以历史上的精彩对局为蓝本,记叙棋坛逸事,衬托出各场激战。读者不但可以从对局记录中欣赏妙着联珠,提高棋艺水平;还可以从动人的故事中了解华南棋艺的发展,领略其趣味。
     本书将陆续分册印行。第一册叙述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的广州棋坛活动。包括旧社会棋人在下层社会中的崛起,著名棋手“棋王七”、“粤东三凤”、“五虎将”……以至“苏家四将”等独特棋风的形成。对他们各自的绝招,以及“当头炮”与“单提马”等开局方法的历史性争锋,书中都有棋局介绍和中肯的评述。
本书在一九八一年起由香港上海书局分册出版单行本,反响热烈。编著者在广州版中作过小量补充修改,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列入“《风采》丛书”印行。
      
     广州在近六、七十年间成为象棋活动的名城。许多杰出的前辈,如黄松轩、冯敬如、曾展鸿等,造诣很高,扶掖新进不遗余力。他们与历次访问广州的各地名手广泛地进行了棋艺交流,对于促进广州棋艺发展贡献很大。今天人们都知有“粤东三凤”、“四大天王”、“五虎将”,他们的功绩是值得称道的。建国以来,棋艺纳入了体育运动项目,棋手受到国家的培养,全国各地的象棋竞技水平普遍提高,人才日益增多。广州方面一贯保持着优异成绩,是全国象棋运动的一面旗帜。《广州棋坛六十年》一书,有条理地记述了建国前后的广州象棋活动,阐明了继承和发展的历史渊源,我们认为是可取的。
     一九三一年的全省象棋比赛,获得名次的有二十三人,黄松轩、卢辉、冯敬如、李庆全进入前四名。在那前后,广州棋手的竞赛活动十分频繁,一九三〇年“东南象棋大比赛”,一九三四年“省港澳象棋比赛”,一九三六年“省港澳埠际象棋比赛”,一九四九年“第二届省港澳埠际象棋赛”,都是建国前广州棋坛的重大活动。国内各地名手如周德裕、林弈仙、罗天扬、方绍钦、吴松亭、谢侠逊、董文渊等先后访问广州,对广州棋坛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六十年史以较大的篇幅记述了这一系列活动,并选录了重要的对局,从而反映了广州棋坛的历史面貌。作者特别援引了曾展鸿、石光瑛、黄际遇等先生的棋评,他们的评语无疑是很有分量的,能使本书显出它的特色。
     建国后广州棋坛空前活跃,国手辈出,本书对此作了翔实的纪录,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广州棋坛与港、澳的关系一向是很密切的,建国后,穗、港、澳之间进行了多次比赛活动,这种活动今后还将加强。六十年史反映了三十年代在香港成立的华南象棋会,是穗、港棋人的联合组织。我们觉得那时能有这样的组织,成为一条联系棋人感情的纽带,是应当珍惜的。我们希望在这种传统上,促进穗、港、澳棋人的紧密联系,共同推进象棋运动的开展。我们这个愿望,愿大家一起来实现吧!
                                          黄鉴衡
         自序
     《广州棋坛六十年》自年前在香港《百花周刊》连载以来,受到了各地象棋爱好者的爱护,并纷纷函询出版单行本的消息。现特汇订为几个分册,陆续刊行,以答厚望。
       书中所记广州棋坛六十年的史实,它的上下限并没有规定一个绝对的年份,仅是概略地以辛亥革命后数年为开端,而将下限约莫放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之间。在这几十个星霜里,广州棋坛的变化很大,棋艺的发展是按照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向前推进的。我们在第一章《古寺名园藏龙卧虎》中说过,广州的棋风先从下层社会兴起,早期还没有棋社组织;一代的名棋手多是从珠江南北的寺庙亭园中历练出来的。“粤东三凤”、“四大天王”管领了三十年代广州棋坛的风骚。三十年代无疑是广州象棋活动的一个高峰,当时的华北以北京为中心,华东以上海为中心,华南以广州为中心,广州的棋艺水平完全可以和上海、北京分庭抗礼。在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之间,抗日的烽火在燃烧,广州沦陷数年,棋人流散各地,黄松轩、冯敬如相继凋谢于澳门、香港,白云珠海的棋坛盛会为之风流云散。但这期间,棋艺的血脉仍在孕育着又一辈风流人物,师承钟珍的陈松顺,在抗战期间挟艺游历西南各省,成为重振广州棋风的名手。
       特别是杨官璘,十年磨剑,百战功高,不仅不广州棋坛而且也为全国棋艺,写下了崭新的一页。五十年代的广州棋坛,是以杨、陈为代表的。五十年代初,在全国来说,对于象棋开、中、残局有全面发展而能并驾齐驱的名手,只有杨官璘、陈松顺、董文渊、何顺安四人,广州占了一半。新中国成立后这三十多年间,棋艺被列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各级体育机构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活动,局面一新。全国各地的棋风大盛,北京、天津、黑龙江、辽宁、上海、杭州、武汉、成都、广州等省市,都是棋艺发展的主要地区,各地涌现了一批国手。无论在个人赛或团体赛中,广州与上海都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但在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十年浩劫中,广州棋坛和全国一样处于万马齐喑状态。一九七六年十月以后,广州棋坛才又从沉睡中一跃而起,振翮奋飞。所以,三十年代、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后期,是广州棋艺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广州和香港、澳门相毗连,棋艺活动息息相关,许多名手既活动于广州,也活动于港、澳,没有畛域之分。本书所记的广州棋坛,实际上并不局限于广州一地,而是兼及港、澳。同时,也反映了这期间海内外棋艺活动概况。
       象棋的布局,广州棋坛这六十年间,在继承明、清两代名手所总结的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四大天王”布局各有专长,黄松轩的当头炮,卢辉的五七炮,冯敬如的单提马,李庆全的屏风马,都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三十年代有些华东名手认为当头炮局的年代将要成为过去,代之而起的是“仙人指路”开局法。这个论点并不符合实际。“四大天王”所处的时期,广州棋坛最流行的布局无疑是“当头炮对屏风马”。但这种局法还没有衰老,而且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并且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放出了异彩。例如“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平炮兑车”,就是风行一时的布局法。精通各种局法的杨官璘,特别是对先手当头炮和后手屏风马非常通透。在他的著述中,编述的“中炮巡河炮对屏风马”、“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平炮兑车”、“当头炮巡河车对屏风马”、“当头炮对单提马”、“五六炮对屏风马”、“五七炮对屏风马”、“当头炮对反宫马”,都是这个时期当头炮局深入发展的总结。除当头炮外,“仙人指路”、“顺炮直车对横车”、“顺炮横车对直车”、“列手炮”等布局,也有所发展。
     中局研究方面,当年冯敬如因为喜欢使用单提马,从“单提马横车应当头炮”演变成一种“弃炮陷车局”。这种中变局势,曾经在棋坛显示过它的威力。但经过数十年的实战,已经证明弃炮一方结果处于劣势。另一个“弃马陷车局”,是钟珍付出了很大心力从事钻研,从“当头炮巡河车对屏风马”演变而成的。这个局法也是对古谱《梅花谱》里“屏风马破当头炮巡河车”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弃马陷车局”在各地棋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双方谁优谁劣,长期得不到定论。很多人认为当头炮方面进车吃马,可以占得优势。杨官璘经过深入钻研,终于作出了结论:“无论如何变化,屏风马均属上风易走。”上述两个局法的演变,名手曾展鸿也作进专门研究,并有所贡献。
     六十年的棋艺发展,是本书的基本内容。棋艺发展和棋人的活动、遭遇,本来就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我们在主观上想尽量多记述棋人的事迹,让这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大一些,但在客观上受到资料的限制。有些棋手除了传世的对局着法之外,连一点事略也没有,只好阙如。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棋人的社会遭遇很能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情况。对棋艺有卓越贡献的名手李庆全,负贩梳篦生涯使他陷于贫病困境,到头来死在广州方便医院,他的棋艺生命竟同昙花一现。钟珍是一个畸零的江湖棋客,他钻研棋艺那种孜孜矻矻不肯罢休的精神,一般人很难望其项背。他把高水平的技艺加上诈术,作为钓利的工具,这在三十年代,为了生存,是不能苛责他的。钟珍挟技浪游越南,对当地的棋艺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但他个人却饱尝了落拓江湖的滋味。回国后,他在抗战中辗转漂泊,最后沦落在汕头,寂寞地死去。
       不知道他消息的人,还以为“神龙见首不见尾”呢。“落拓江湖”这四个字同样可以用在许多棋人的身上。湖北名手吴松亭晚年南游广州,弄到回乡的川资也没有,曾展鸿慷慨解囊赠行。吴松亭感激之余,将手评名局二十局稿本回赠。这段事迹很能动人心弦。冯敬如的境况也很悲惨,他是在日军占领香港期间饿毙的。在那个年代,棋人对发展棋艺的贡献是“春蚕到死丝方尽”,他们给予社会的很多,但社会给予他们的难道不是太少了吗?
     江湖棋人的生活到五十年代就结束了。这以后,广州棋坛和全国各地以至海外地区展开了棋艺大交流。我们可以说,在四十年代以前,要举办一次全国象棋竞赛,产生一个全国象棋冠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也没有过这样的盛会。杨官璘在五十年代最早夺得全国象棋冠军,是“象棋城”广州的最大荣誉。
     广州棋坛这几十年的变化发展,很需要有一部实录。编纂实录这项工作,我们在六十年代初就酝酿进行了。那时和我们一起研究的还有梁思光先生。但是,没有多久即遭遇十年浩劫,因循下来,而梁思光先生又不得永年,骨已成灰了。我们两人重履夙约,又得到《百花周刊》和上海书局的支持,使得这部棋史能够陆续发刊和成书。我们的经历虽有曲折,但终竟走上了坦途。
     在三十年代广州棋风炽盛的时候,中山大学教授石光瑛、黄际遇先生,以及执业律师的郭腾蛟、邱炳然先生等,都是浸淫棋艺的名流。他们收藏名手对局,圈点评论,和在报刊编辑棋艺专栏,卓有成效。象棋名手曾展鸿手评的名手对局也极其丰富。他们手编的《听松轩象戏谱》《象戏撷英集》《橘中镜》《弈林》等,大体上保存了当时省、港、澳棋艺活动的重要对局,使我们有了一批可靠的参考资料。
     广州邮务退休人员梁民生同志,手上还保存着他在抗战期间整理的象棋名手对局三千局,而且都是用工整的蝇头小楷书写的。棋谱收藏者罗定楷同志,经常提供资料。我们曾得到他的帮助,勘校了一些对局。老棋手卢辉等,对我们是一种鼓舞力量,他们的偶尔闲谈,在我们听来,往往是珍贵的资料。早年在广州任教的黄国钟老先生,是棋艺圈内的前辈,并且是在广州第一个同谢侠逊对局的棋手,他能够给我们忆述许多遗闻轶事。历史学者金应熙同志,爱好棋艺数十年如一日,他对本书的编纂自始至终是关切的。港澳方面,我们得到曾益谦、黎子健、李旭英、梁兆光等名手的支持。在本书付梓过程中,省港知名人士霍英东(亚洲象棋联合会名誉会长)、卢动(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蔡演雄(中华体育总会广东分会副主席)、梁羽生(棋评名家)等先生,以及不少象棋界老前辈、名棋手为本书撰序或题词,既光篇幅,复多鼓励。在这里,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作为棋艺爱好者,首次尝试编纂本书。由于水平和造诣所限,管见不高,乖谬难免,尚希各界人士不吝指正!
                               作者:禇石、徐续   一九八〇年年九月六日
快速回复

限56 字节
请不要在回贴只采用字母:“ PP、asdfhjkl、HAO、OK、ddddddd ......”。  请不要在回贴过于简单的内容:“不错、顶、支持、厉害、呵呵、靠、晕........”
 
验证问题: 我们论坛是一个什么棋类为主的论坛?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