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社区服务 每日签到 会员排行 网站地图
  • 901阅读
  • 2回复

石钟山名字来源之我浅陋而浅薄看法

楼层直达
级别: 版主
[棋中红钻4级]发帖数量≥1000篇 [未点亮棋中黄钻]金币数量<100枚 [棋中蓝钻1级]乐币数量≥10枚 [棋中粉钻3级]贡献值数量≥10点 [未点亮棋中彩钻]精华帖数量<1篇
发帖
1104
金币
5
威望
1
贡献值
15
乐币
32
主题
376

石钟山位于九江市的湖口县,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而闻名海内外。
上中学时读《石钟山记》,脑子里便留下神秘、神奇的记忆,被强烈吸引,渴望睹其真容,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来庐山,并小住数日,但不是来游山玩水,有创作任务在身,虽近在咫尺,仍然失之交臂,虽心中颇为遗憾,但实属无奈。
这次来庐山纯粹是游山玩水,自然不会错过游览石钟山,看看值得苏东坡携子夜游的石钟山到底是什么样子,有那些特别之处。
我们是从山的南面、也就是背江(长江)湖(鄱阳湖)的一面登上石钟山的。正门匾额上写着“石钟山”三个大字,门的背面写着“江湖锁钥”,道出了石钟山的险要位置,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正门内的台基上有一尊苏东坡雕像,个子不高,胖胖的,是按照苏东坡的“标准像”雕塑的。
正门平时不开,需从旁门进入,绕过苏学士的塑像拾级而上。一条蜿蜒的林荫碎石路直通山顶。我发现,石钟山并不高,起码从背面看是如此,就像一个小山包,台阶很平缓,绝没有山势险峻的感觉,更与军事要塞、“江(长江)湖(鄱阳湖)锁钥”、“江西水上北大门”等联系不起来。
台阶尽头,也就是南坡山顶坪坝上,有一座亭子,名叫怀苏亭,是为纪念苏东坡“来此一游”而修建的。最早由清末将领彭玉麟修建,彭玉麟是曾国藩的爱将,曾随曾国藩在这一带与太平军作战,并长期在此驻守。当时的亭子并不在这里,而是在紧靠湖边的山坡上,也不现在的样子,只是一座茅草木亭子,后来毁掉了。现在的亭子是1959年重建的,1972年进行了第二次重修,并在亭子里立了一块刻有苏东坡像和《石钟山记》的石碑,作为一个新的景点正式对游人开放。
穿过山顶上的“船厅”,来到临江的观景亭,脚下是刀削斧劈的陡峭悬崖,崖下便是浩瀚的鄱阳湖,再远处便是从远古流淌至今“不废江河万古流”后浪推前浪浩浩荡荡的长江。
我伫立在崖顶,沐着迎面吹来的江风,望着浩瀚壮阔的鄱阳湖和长江,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脑子里蹦出许多前人赞颂、吟咏长江的诗句。是啊,如此辽阔,如此壮美,如此惊心动魄……怎能不令人激动,令人歌之、咏之、舞之、蹈之?
激动过后,我突然发现,在这石钟山的山顶上,可尽览长江鄱阳之美,却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故,而看不到石钟山的形状和全貌,更看不到李渤说的撞击有声的两块巨石,也看不到苏东坡说的因水击而发出如钟之声的石穴,更看不到曾国藩说的山如倒扣大钟的形貌。要看到上述种种,需走出石钟山,乘舟水上,远距离观看,方得穷其佳妙。
午餐后,从石钟山旁的小码头登上游轮,向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驶去,江水浩淼,一望无涯,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湖和江交汇处虽然没有明显的标志,但湖水和江水却用不同的颜色划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神奇界线。江水混浊,湖水清碧,肉眼便可分辨出。可能是这天风浪较大,也可能是水质发生了变化,经过导游指点虽然能看水的颜色深浅有些不同,但并不清晰,远没有泾清渭浊那样分明。
游船从湖和江的分界线转头折返向回开,来时绕的外圈,让游客欣赏鄱阳湖和长江的浩瀚雄姿,观看湖江分界线水色深浅不一的神奇。返回时走内圈,让游客近距离观看石钟山的雄姿,和令包括苏东坡在内的先人们叹为观止、无限遐想的神秘洞穴。
来石钟山游览,最期盼的就是这一刻,如同一首诗的诗眼,一部剧的高潮,是最吸引眼球和激动人心的。我心中有股莫名的激动。
在游船上看石钟山,与在石钟山上的感觉大不一样,石钟山虽然不高,但极为险峻,山势伸向江面,扼住长江和鄱阳湖的咽喉,颇有一夫挡关万船莫过的态势。由于江水长年累月的冲刷,山体下部已经凹陷进去,整座山体向江面突兀倾斜,崖顶悬空,形成名副其实的悬崖,从江面是无法攀登上去的。这时,你才会理解为什么称它为“江湖锁钥”、“江西水上北大门”。确实,它的山势太险峻,地位太重要了。
从游船上远观石钟山,我意外地发现,它的整体形状确实像倒扣在江面的一口大钟。山的下部有许多缝隙和洞穴,缝隙的长短宽窄不一,有的很窄很细,有的则很宽很大,能容得下水牛;洞穴形状很不规则,小的成蜂窝状分布,大的则如隧道涵洞,小船木筏可以驶入。洞穴深不可测,江水汹涌,形成排排波浪,撞击石壁和洞穴。想必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很大的,因为风浪和游船发动机发出的噪声太大,所以,听不到江水撞击洞穴的声音,故而不知道是不是如钟声一般。苏东坡静夜而至,乘坐的又是人划的小船,江水撞击洞穴的声音一定听得真真的,他的感受和描述应该是可信的。
关于石钟山名字的来源,最早是由《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提出的。郦道元是北魏人,约生于公元470年,卒于公元527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也就是说早在1500多年前石钟山就有了现在的名字。尽管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这一名字一直没有改变,而山的形状、外貌、山体上的缝隙洞穴也都没有改变,一如当初。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名字的来源,是因为风浪撞击山石发出似钟鸣的声响(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其声若钟)而得名。这一结论并不全面,水撞击山石(“水石相搏”)的地方很多,为什么单单石钟山能发出钟鸣的声音?郦道元应该是来过石钟山的,进行过实地考察,但他忽略了山体上的缝隙和空洞。
唐朝诗人李渤曾在此隐居,发现山上有两块石头,敲击能发出清越高亢的声音,南边的一块声音憨厚重浊,北面的一块清脆响亮。经过询问当地人,李渤认定这便是石钟山名字的来历,并写下《辨石钟山记》,否定了郦道元“水石相搏”的结论。
石钟山名字来源的这两种说法,想必苏轼是知道的。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的长子苏迈任饶州府德兴县县尉,苏轼送他去赴任,路过石钟山,有机会亲眼见到李渤所说“石钟”的两块大石头。他一定亲自敲击聆听这两块石头发出的声音,这声音肯定没能说服他认同李渤的说法。为了弄清石钟山名字的来历,这位大诗人大文豪居然在夜晚亲自乘小舟去江中考察。
是夜,月色迷蒙,微风习习,苏轼乘小舟驶近布满缝隙洞穴的山脚下,是时夜深人静,风浪撞击缝隙空洞,发出巨大的轰响。苏轼侧耳谛听,惊喜万分,因为,那响声确实如钟之轰鸣,激动地对身边的儿子苏迈说:“你听出来了吗?发出的声音简直就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和魏绛的歌钟!”(“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他认为郦道元的见解是对的,只是考察的不够仔细,肯定了石钟山名字来源水击空洞声音如钟而得名。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石钟山记》。
到这里,这桩石钟山名字来源的公案,应该了解了。不料,后来又杀出个曾国藩,推翻了郦道元、李渤、苏东坡的结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曾国藩曾在这一带与太平军作战,并长期驻守,应该说对石钟山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并曾经带着石钟山命名之谜,由部下彭玉麟陪同到石钟山崖壁下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中间是空的,而外形像一口倒扣的钟( “山中空,形如钟”),认为石钟山是由山的形状而得名,非因声音而得名(“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完全否定了郦道元、李渤和苏轼的结论,认为他们所言都没道理。他反驳李渤说,敲击能发出声音的石头很多,为什么单叫这座为石钟山?并对郦道元和苏轼进行调侃,说,把真的钟放在水里都不能发出钟声,石头怎么可能会发出钟声呢?嘲笑苏轼嘲讽李渤浅陋,殊不知苏轼自己也很浅陋(“东坡叹李渤之陋,不知坡亦陋也”)。
这桩石钟山名字来源的公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今没有权威定论。
我游过石钟山以后,觉得石钟山之所以被叫作石钟山,苏轼和曾国藩讲的都有道理,说不定是二人见解的综合,即山的外形似倒扣的钟,风浪撞击洞穴又能发出类似钟鸣的声音,便被人们称之为石钟山。
或许古人一时犯了瞎子摸象的错误?只看到某一局部,而未见整体?才使这桩公案延续了上千年?
谁知道呢?
我不敢嘲笑古人,只是我浅陋而浅薄看法而已。
级别: 中校
[棋中红钻6级]发帖数量≥5000篇 [棋中黄钻3级]金币数量≥2000枚 [棋中蓝钻2级]乐币数量≥50枚 [棋中粉钻5级]贡献值数量≥50点 [未点亮棋中彩钻]精华帖数量<1篇
发帖
6131
金币
4069
威望
15
贡献值
51
乐币
62
主题
1

只看该作者 一楼  发表于: 2013-07-24
这个山名源由,本以为是那些看破红尘的古高人们,长隐此山中以形取象与人感应观闻动静而来的!经千百年的风浪冲击后,必有不同的动静变化。不管是宋苏轼还是清曾老,皆出于好奇而作陈罢了!今千百年后也许又有一番更神奇的变化,又如何去作陈?是吧, 谢谢提供!
美丽大方 贤惠善良
级别: 司令员
[棋中红钻7级]发帖数量≥10000篇 [棋中黄钻7级]金币数量≥50000枚 [棋中蓝钻3级]乐币数量≥100枚 [棋中粉钻4级]贡献值数量≥20点 [棋中彩钻3级]精华帖数量≥5篇
发帖
19246
金币
75804
威望
56
贡献值
45
乐币
148
主题
13582

只看该作者 二楼  发表于: 2013-07-25
石钟山名字来源之我浅陋而浅薄看法
石钟山名字来源之我浅陋而浅薄看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https://www.ixigua.com/home/690144860707507/?preActiveKey=video
快速回复

限56 字节
请不要在回贴只采用字母:“ PP、asdfhjkl、HAO、OK、ddddddd ......”。  请不要在回贴过于简单的内容:“不错、顶、支持、厉害、呵呵、靠、晕........”
 
验证问题: 本站网址是?不带http://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