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孔干,可能许多人并不熟悉,但如果说孔子的第75代后裔,相信很多人就会恍然大悟。与孔干先生的采访约在一个春日的午后,地点就在孔老先生的家五棵松篮球馆旁的一幢普通居民楼。为了迎接我的来访,84岁的孔老先生专程到电梯口迎接。与想象中大学者的家不同,孔老先生的家中并没有豪华的大书房,只客厅一角摆放一张老旧的书桌,满桌各式各样的笔和旁边两大柜子的书籍,显示主人深厚的家学渊源。
来京多年,孔老先生还保留着浓厚的乡音,一如他的为人,低调朴实,也让同为老乡的记者倍感亲切。孔干先生一生经历颇多,出生于重庆市长寿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四岁起开始在曾祖父的教导下习读《四书五经》,194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他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当过中学老师,出版社高级编辑……1991年,从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退休后,他又开始了研习古代兵法的艰辛之路。
谈起从“研文”转而“研武”,孔老先生说,这是一个太狭隘的区分,中国的古代文化本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存在,相互融合相互贯通,“不管是"研文"还是"研武",其实都是对祖辈传下的优秀文化进行不断探索”。当然,要说到真正开始对古代兵法感兴趣,还是与他自身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考验后,开始深入思索战争的内涵有关。
至今,孔干先生已出版了《孙子兵法古今谈》、《三十六计古今谈》、《诸葛亮兵法古今谈》等书籍。不仅三部书都被列入了军地两用丛书,《三十六计古今谈》还被评为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多次在国内外再版。与其他解读古代兵法的书籍不同,这几本书翔实生动,实用价值极大,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特别是大量运用了包括体坛角逐、商贸竞争、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实例,成为一大独创。军事科学院专门研究古代兵书的一位同志读后感叹,这样的书过去还没有人写过,并称赞孔先生是“吃螃蟹”的第一人。
不仅实例解读是首创,将体育与兵法关联也并不多见。孔老先生笑言自己从小就爱打球,“后来因为要专注文学研究,没那么多时间,就荒废了。”退休后,在研究兵法之余,他也常常看一些体育比赛。“其实兵法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体育。以往总是觉得搞体育的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如果没有谋略,在体育比赛中不可能取得胜利:如果乒乓球比赛不用谋略,就不能很好地通过几个回合的筹划,将球最终打入对手无暇顾及的区域;如果篮球、足球比赛不用谋略,就不能用最克制对方的阵容,将己方力量发挥到最大……只是以前大家都把这些当作技战术,而没有意识到其实都是兵法的体现。”
孔老先生举了一个简单的实例:在一次欧洲男篮锦标赛中,保加利亚与捷克斯洛伐克男篮正处于争夺小组出线权的关键时刻。当时比赛只剩下8秒,保队领先2分,而要出线却必须净胜6分。当时球虽然在保队手中,但谁都知道,8秒钟内连进两球是绝对不可能的。当观众都发出惋惜声时,只见保队教练却从容地要了“暂停”,向队员面授机宜。
比赛重新开始后,捷方队员都退守篮下,严阵以待。不料保队发球后,接球队员却火速攻向了无人防守的自方篮下,替捷队投中,扳平比分。孔老先生解释道:“这就是兵法中"庙算"、"多算"的典型运用,保队经过"多算"之计,借替对方攻进一球打成平局,得到加赛5分钟的决胜时间,然后利用这段时间,背水一战,争取净胜捷队6分,以达到出线的目的。”而这场比赛的结果也的确不负众望,在决胜时间里,保队士气大振,最终如愿以偿。
孔干先生说,我国古代兵法蕴藏无穷无尽的智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研究和认识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而将这些瑰宝通过大家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让更多人受益,“这是我研究的价值所在,也是古代文化在当代最有价值的体现。”
末了,孔老先生坚持送我到电梯口,他说,有迎有送才是待客之道。我突然间了解,也许孔干先生的兴趣已转向“研武”,但祖传底蕴、儒家精髓已经深入了他的血液,他的生活。一如他书桌墙上挂的座右铭“待人应守儒家之忠诚,治世应持法家之严明,事业应用军家之权变,养心应信译家之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