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社区服务 每日签到 会员排行 网站地图
  • 1474阅读
  • 0回复

香如何从味觉变为嗅觉的历史

楼层直达
级别: 版主
[棋中红钻4级]发帖数量≥1000篇 [未点亮棋中黄钻]金币数量<100枚 [棋中蓝钻1级]乐币数量≥10枚 [棋中粉钻3级]贡献值数量≥10点 [未点亮棋中彩钻]精华帖数量<1篇
发帖
1112
金币
0
威望
1
贡献值
15
乐币
34
主题
376


台湾一位哲学教授在谈中餐的书里说, “美国人凡是好吃的一律用‘底里射死’(Delicious)来形容。”1本人高成鸢则提出并论证,华人独有美食欣赏的“二元价值标准”,就是鲜、香,两者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形成过程。2
古汉语中,表示气味的词语,不管令人愉悦或作呕,都叫“臭”(smell),例如《易·系辞》:“其臭若兰。”现代汉语说到“香”,就得先弄清楚是炒肉丝的香?巴黎香水的香?洋文里与之分别对应的是两个毫无关系的词儿:flavour、fragrance。
古华人形容花香得用“芬、芳”,《荀子·议兵》:“芬若椒兰。” 陈寅恪先生有句名言:“凡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3“香”字的古今演变,可说是一部中华饮食史的缩影。
“香”,篆字是上“黍”下“甘”,至今书法家还是这么写的。《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解释就是吃黍米的感觉。黍米闻起来啥味儿没有,原来,“香”指的是吃到嘴里才能感觉到的回味。这是我研究饮食文化的一大心得,称之为“倒流(或内向)嗅觉”。    
后世的汉语里,“香”也代替了芬芳。鼻腔的后门包含在口中,黄米面年糕的暗香跟嗅觉器官的距离为零,而桂花可以“香飘十里”。 从黄米年糕的“暗香”,到巴黎香水的“芬芳”,中间经历过漫长的变化,留下的踪迹非常曲折而微妙,从来没人觉察。循着时隐时现的踪迹仔细追索,就像读一部福尔摩斯小说那样引人入胜。
考察中意外地发现,古老的石磬在本案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要问有什么线索可凭?就是中华文化独有的活“化石”――“象形”加“会意”的汉字。
让“香”表示一定距离之外的芬芳气息,曾经有个过渡环节,就是“馨”字。
“倒流嗅觉”的“香”是内蕴的;而正面嗅觉的“芬芳”则能远播。远播的芬芳也用“香”来表示,这要有个前提:必须克服空间的距离。可怜的古人语言简单,要表达“远播”的性能,只好求助于比喻:借用声音来作暗示。物理学课本告诉我们,声音跟气味有共同的特性,都需要借助空气才能传播。按照古字书的解释,“馨”就是能让人从远处闻见的“香”。《说文解字》:“馨:香之远闻也。”
“馨”字,或独立地、或跟“香”字连成“馨香”,表示一切“好闻”的气息,包括黍米的暗香、鲜花的芬芳,以至于食品和菜肴引起的内向及外向的嗅觉。《书经》用“馨香”描述禾黍的气味;《左传·僖公五年》:“黍稷馨香。”屈原用“芳馨”描写花草;《九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诗经》用“馨”描写佳肴的气味。《大雅·凫鹥》:“尔酒既清,尔肴既馨。”早期的作家们还用过“馨烈”、“馨逸”等词语,“烈”、“逸”都反映了对“香气远播”的强调。《辞源》里各有例句,都是南北朝以前的。等到人们习惯了“香”的词义扩张,“馨”字完成了使命,自然被冷落了。
有趣的是,在这宗“香”的探案里,一种最古老的乐器扮演了关键角色,它就是石器时代的编磬,响遍全球的战国编钟的前身。磬怎么会被牵连到这桩奇案里?还得从古文字上细心侦察:“馨”字的构成透露了明显的痕迹。字书说,“馨“字中的“香”表示字义,而上边的“殸”字标示读音。惊人的是,“殸”这个字原来就是编磬的象形,也是磬字的原形。《说文解字》:“馨,从香,殸声。”又说“殸”就篆字的“磬”。
循声追查,再看“磬”字。《说文解字》对“磬”字的解释非常详细,简直像一幅编磬图:上边的“殸”又分两半,左边画的是编磬的木架子上挂着一些玉片,合起来就是能奏乐曲的编磬;右边的“殳”字表示用手敲击。《说文解字》:“磬,石乐也。从石;‘声’像悬虡之形,殳所以击之也。”段玉裁注释《说文》,对上述原文又进一步解释,说“虡”是钟鼓的木架,上边有虎头形的装饰,所以“虡”字带有“虎”字头。
读者会问:为什么远播声响独独要拿编磬的乐音来代表?古代音乐理论说,人类的声响就该用兽类不懂的乐音来代表。《礼记·乐记》:“声成文谓之音。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玉片编磬发出的声音无比清越,最能钻进耳鼓、心灵的深处。徐铠《说文解字系传》:“八音之中,唯石之声为精诣,入于耳也深。”曾候乙墓的编钟要跟编磬合奏,其声音效果是“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 4。
黍米的香是“好闻”的气息;编磬的音是“好听”的声响。“清越”是黍香、磬音共同的特性。“香”不能传播而声能远闻,把“聲(磬)”字头借来加到“香”上,造出“馨”字,实在是表示“远播之‘香’”的最合理的办法。
黍米的“香”经过泛化,变为能够表示鲜花和香水的芬芳,就从“饮食”文化的台阶登上了“男女”文化的台阶。中华文化史上沉埋千古的香艳奇案,于是告破。
编磬涉入“香”案中表明,石器时代神农的子孙就走上了从饥饿之乡通向美食王国的饮食“歧路”。
——————————————————————
注释:
1、  张起钧:《烹调原理》页164,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年。
2、  高成鸢《从饥饿出发:华人饮食与文化》页148-159,香港三联书店,2012年。
3、  《沈兼士学术论集》 页202,中华书局,1986。  
4、《维基百科》引《中国乐器史》。
快速回复

限56 字节
请不要在回贴只采用字母:“ PP、asdfhjkl、HAO、OK、ddddddd ......”。  请不要在回贴过于简单的内容:“不错、顶、支持、厉害、呵呵、靠、晕........”
 
验证问题: 我们的论坛名字是?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