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猪心治病。原始的中医理论,所有的草药没有一味能补阴补阳,严谨一点的说法叫做滋阴生阳,达到阴平阳秘。药是激发身体自己身体本身的阳气和生机达到阴阳平衡的一种媒介,药本身没有阴阳和寒热之分,否则上火了直接吞冰块,肾阳虚直接捧着火盆就能痊愈,还要医生何用?有些中药配置成溶液,这些中药液在体外实验时没有抗病毒效果,但是人喝进体内就能抵抗病毒,药激发的免疫系统有效工作。真正能抗病毒的是你自己本身。有病了先从自己身体的运动习惯和工作居住环境找原因,然后再从饮食找原因。不能一有病就打听吃什么药好。
老人说心脏不好就吃猪心,骨折了喝骨头汤,以形补形,中国某些西医们嗤之以鼻,以形补形被今人称为无稽之谈。现在洋人研究心脏保健,发现对心脏有保健作用的物质叫辅酶Q,上世纪那研究人员还因此得诺贝尔奖。令人国内西医尴尬的是,前几年洋人又发现含辅酶Q最高的东西是猪心其实这都是中国医生几千年前炒剩下的冷饭,外国人现在炒热了自己吃,吃完后还不忘给自己颁奖,笑。看到这里如果有傻娃去买猪心吃,则又落入下乘了,推行气血是捷径。手脚冰凉站桩5分钟就回暖了,喝汤药五年也不一定有效,站桩拍打的缺点就是见效太快,而且操作简单还不用花钱,所以相信的人不多。
我们正在丢弃的东西,洋人捡起来努力研究,正有无数欧美制药公司雇佣的生物学家正在南美雨林里采集新的动植物品种,用来研发新药,这原本是神农氏原本是李时珍在做的事情,现在华夏搞医药的有几个在做?有谁来传承?大多是生产一些专利到期药来牟利。我们接触一套新的理论,都是先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互印证,觉得符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过往的经验,就选择相信这套理论,并加以修正。但是见识的少,得出的理论就靠不住,例如:有生必有死。普通人遍观周围,确实是谁都难逃一死,于是得出有生必有死的结论。但是这只是狭隘的经验啊,多出去看看,世界上不死的生物何其多,一些水母和海洋动物就是长生不老,永不入轮回。捧着经典在家钻研的成不了神佛,以前华夏科技文化第一,只要在国内就能见到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各国的奇人异士。现在呢,现在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中医衰落谁之过?举个例子,如果拿唐朝名医的医案,即便是辨证施治,按方抓药,也很难治疗一些现代人夏天的感冒 ,因为唐朝医生不知道有空调这个东西。现代人大夏天的不但猛吹空调,还每天都吹,即便按方抓药治好了,过几日还是会犯病的,没有找到病源。又如碰到年轻女性得了癌症,唐朝名医有可能也是治不好的。现代的道家传人会问你年纪轻轻怎么会得这个病啊?是不是鞋厂的,接触有毒胶水了吧?工作、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苯、二甲苯等致癌物啊?先脱离这个环境,然后再治病。这就是现代的道医风范,你不用督促他研究现代知识,他自己花少量时间随便看看就会了。现在中医院的大学生愤愤不平,为啥非要让中医学习英语呢?呵呵,也不想想老祖宗葛洪就是化学家,研究置换反应,研究药物毒理的?现在研究化学、毒理学最发达的是欧美国家,流行病学统计完备,如果连外国期刊都看不明白,又如何海纳百川呢?有的时候挺为现代中医院的学生感到可惜的,上课即便讲授《黄帝内经》,也是节选。中医,承载了老百姓对国学的信仰。
车祸骨头断了,让中医用手法给你把骨头接上,也就一百块;拉到医院里手术接骨,没个万八千的根本出不来医院的门。小孩发烧,抱到村里的赤脚中医那里,中医自己看看,号脉一看,没事,是小孩在长身体呢!阳气生发,煅烧骨头,啥药也不用吃,抱回去吧!你没看《西游记》里孙悟空在八卦炉里炼完后耳聪目明、火眼金睛嘛?过两天,烧退了,保准你家孩子眼睛里精光四射,灵气着呢!同样的病,抱到医院里,不问缘由,一般直接先退烧,这要是烧死在医院里,医生可负不起责任,那就先退烧,你发烧我给你退烧,流程你也挑不出毛病。运气好的没事,就是孩子以后不机灵了,病泱泱的;要是运气不好的,直接就退烧退成傻子了。
中医,承载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对大道、对阴阳五行等国粹的信仰,发展到现在已经乌烟瘴气了,谁之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