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社区服务 每日签到 会员排行 网站地图
  • 962阅读
  • 0回复

做内心的国王与灵魂的自治者

楼层直达
级别: 版主
[棋中红钻4级]发帖数量≥1000篇 [未点亮棋中黄钻]金币数量<100枚 [棋中蓝钻1级]乐币数量≥10枚 [棋中粉钻3级]贡献值数量≥10点 [未点亮棋中彩钻]精华帖数量<1篇
发帖
1104
金币
5
威望
1
贡献值
15
乐币
32
主题
376

昌耀:一棵独立长大的树
——访海南省文联副主席、诗人李少君


   出生于湖南的李少君,现工作于海南省。他说,位于西北的青海对他这个南方人来说有一种莫名的神秘感,他对青海一直心存向往。
   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时,李少君来到了青海,这里广阔的土地、美丽的自然风光让他流连忘返、诗兴大发,创作了三首关于青海的诗歌。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李少君又受邀前来。
   他说,青海与当代诗歌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已成为诗歌的高地。他认为,昌耀之所以成为享誉国内诗坛的著名诗人,与青海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少君说:“在青海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昌耀长成一棵大树。”李少君禁不住感叹道,“青海这片土地的多样性,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着昌耀的诗歌创作,昌耀对脚下土地的深刻理解,对自然景观,和对天地的敬仰之情无不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李少君长期以来一直在强调“草根性”写作。“草根性”是李少君诗学主张的一个核心词。在他看来,所谓“草根性”,就是及时强调来自“灵魂”的原始的活生生的切身感受、感觉。说到底,人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根”,那才是灵魂与家园的所在。他认为昌耀就是在青海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伟大诗人,昌耀也是中国当代诗人具有“草根性”的第一人。李少君说,不少年轻诗人正是受到像昌耀这样的诗人的影响,才开始关注脚下的这片土地,向昌耀致敬。
   如今的时代,个体诗人难以脱离世俗社会独自封闭,诗人与社会的互动性越来越频繁,生活在城市中,诗人要关心随时随地发生的现实,李少君尤为关注环境问题,他认为,诗人必须对社会发言。(作者:唐楠陈群星)


《青海日报》2013年8月16日

做内心的国王与灵魂的自治者
——访诗人、评论家李少君


    2009年,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如期举行,李少君应邀与会。时隔五年,他再次以诗歌的名义踏上青海———这块“诗歌的高大陆”,与国内外的诗人们欢聚高原。说到青海,诗人显得颇为兴奋,他说,那年曾用这样的诗句表达了对青海的心意———《青海:高处的珍宝》:河流像一根细细长长的白带/东拐西弯地将一个个城镇/与一个个村落串联起来/公路象一条条绳子/将所有的大地山川紧紧捆扎打结/包裹成一团,置于高处/堆放在中国的西北角/群山如佛陀,守护着这一大包珍宝。
    对于来自亚热带地域的李少君而言,青海是一个遥远而又神奇的地方———如同其自然海拔一样,青海无意中悄然成为当代诗歌的一块高地。也许,在如此神奇的地方产生诗歌的奇迹是相当正常的。早在新时期诗歌发生之时,青海的昌耀就已独自成长为一座高峰———这一点可以比较一下朦胧诗的集体扎堆性质。而后,奇怪地,两个北京大学的学生诗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悄悄来到这里,在青海腹地游荡,也不知他们领悟到了一些什么,从此灵感大发,写下了一些明显超越他们自己以前的水平、后来注定要引起轰动的传世之作。这两个人及他们关于青海的诗作后来广为人知,其中一个叫海子,那首诗题为《日记》,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他写作的地点叫德令哈,很多人现在知道这个地方还是因为这首诗歌;另一个叫西川,诗的题目是《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如今还是他自己难以超越的颠峰之作。难道只有在青海才能产生这样的诗歌高峰?
    种种迹象表明,青海正如昆仑文化中所指的那样,是充满了神圣、神秘和神奇感的一块土地。诗人眼里的青海,是“堆放在高处的珍宝”,自然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情愫激发着写作者的灵感,诸多国内外的诗人将在“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亮相,青海无意中又成为诗人们一展才情的竞技场。就像古典诗歌中的西湖一样,每个诗人到此一定要有所表现,有所作为,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身手。如今,青海也正在成为这样的地方,每个当代诗人都将主动或被迫写作青海题材的诗歌,与前辈比试,为后辈垂范,这将成为当代诗歌中的一个仪式,一种挑战,一个象征。青海论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华山论剑。
    由此来看,青海与当代诗歌的关系,冥冥中似乎有天意。就像白洋淀与朦胧诗的关系一样。青海对当代诗歌的影响,也许还要深远一些。昌耀、海子、西川等早为当代诗歌奠定了一个神圣、自然的高地,一个无限展开的高远的视野。
    作为诗人、评论家和大学教授的李少君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历任《海南日报》周末版副主编兼读书版主编、《天涯》杂志主编,是“草根性诗学”的提倡人,被誉为“自然诗人”,现任海南省文联副主席。诸多头衔中,他更在意自己“诗人”的身份。他说,诗歌在中国是具有宗教作用和意义的,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可以理解为中国文明文化即“言”是建立在“诗”的基础上的,《诗经》一直都排在古代文化经典作品之首。诗歌跟中华文明、象形文字是血脉相连的,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众所周知,李少君是近年来诗坛最为活跃的诗歌评论家之一,他在许多文章中重提诗教传统,主张“草根性”写作。在他看来,“草根性”写作不仅代表了真正的民间精神,也为找回诗与生命的真实联系、找回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精魂提供了可能。所以,“草根性”可视为李少君诗学主张的一个核心词。围绕着这个关键词展开的相关论述也是他在诗歌理论上的主要贡献。他说,中国新诗发展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有着良好的写作传统和积淀,诗歌土壤也非常厚实,热爱诗歌写作和阅读的人数众多,加之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新诗创作、发表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可能性,特别是传播工具的低成本促成了创作的自发性和灵活性。这是“草根性”写作的现实语境,我们应在全球化背景中,凸显我们的文化特质和诗歌精神,以此滋润万物,做一回自己内心的国王与灵魂的自治者。
    在写作策略上,他认为好的诗作首先要有“感”,有感而发,包括各种感受、感觉、感情;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用语精致,讲求提炼;整体上具有韵律感、思想性和哲理性,则是更高的要求。他还饶有兴味地谈到了当下诗歌批评,指出1980年代诗坛有一批优秀的评论者,与诗歌现场来往密切。及至1990年代,诗歌评论大多呈现学院化倾向,评论者注重文学思潮和观念,忽视了文本的重要性;当下诗歌评论又开始注意理论与写作实际的结合,各种诗歌活动增多,为两者的对话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交流空间。最后,他动情地说,希望我们的诗歌批评和创作活动相互关注,密切联系,希望中国诗歌创作不断取得新的实绩。
    采访过程中,诗人始终注视着眼前飘动的经幡和湛蓝的湖水,我猜测他定然完成了一次庄严的自我形容———我不过是一个深情之人,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动情,包括美人、山水和萤火虫的微弱光亮……
快速回复

限56 字节
请不要在回贴只采用字母:“ PP、asdfhjkl、HAO、OK、ddddddd ......”。  请不要在回贴过于简单的内容:“不错、顶、支持、厉害、呵呵、靠、晕........”
 
验证问题: 我们论坛是一个什么棋类为主的论坛?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