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社区服务 每日签到 会员排行 网站地图
  • 1877阅读
  • 0回复

新中国五十年棋书风雨路

楼层直达
级别: 上校
[棋中红钻4级]发帖数量≥1000篇 [棋中黄钻6级]金币数量≥20000枚 [棋中蓝钻1级]乐币数量≥10枚 [未点亮棋中粉钻]贡献值数量<1点 [未点亮棋中彩钻]精华帖数量<1篇
发帖
1826
金币
27236
威望
1
贡献值
0
乐币
46
主题
1203

凡是一种艺术形态的发展,总要伴随着相应理论书籍的问世,象棋亦不例外。
  从明代的《适情雅趣》、《桔中秘》到清朝的《梅花谱》、《韬略元机》、《竹香斋》,四百年间,有过辉煌,有过蛰伏,也有过颓废,但屈指算来,出版发行的棋书亦不过四十种。
  建国后,随着棋类活动的蓬勃发展,各地棋手交流技艺的机会的增多,为大规模棋书出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棋书如同一枚航标,指引着弈海学子前进的方向;又似一盏明灯,照亮了神州棋坛的各个角落。
  抚今追昔,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究五十年来棋书出版业的风雨历程。
  
  峥嵘岁月(1949年—1956年)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象棋棋书出版并未像其它姊妹艺术那样得到足够的重视,仍处于无人问津,无人管理,任其自生自灭的尴尬窘境。加之当时全国性的棋类比赛尚未举行过,因而出版的棋书实在少得可怜,平均每年亦不过三、四种,而且大多是作者根据个人经验体会和一些设想撰写而成的。
  出版最多的无外乎是一些象棋入门方面题材的书籍,如屠景明的《看图学象棋》、《看图识谱》、《象棋入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棋坛总司令”谢侠逊老先生在中华书局出版的
  五本《象棋谱大全》(木刻本),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发行量更是创纪录地突破了十万册,并被再版七、八次之多,与《桔中秘》、《梅花谱》一道成为后辈求道者的必读教材。
  但是,受当时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客观条件的制约,与出版相配套的设备还不够先进,铅字排版,略微发黄的新闻纸等种种迹象表明,这段历史时期的棋书出版还滞留在较为原始阶段。
  令人颇感欣慰的是,在内容质量上已有了不小的改进。突出表现在同解放前只列着法而无评注的纯然一色相比,此时的棋谱已有了简评,即在原谱着法后面增加了“注释”。虽然在现今看来微不足道,可在当年也算是一次不小的飞跃了。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于是关心象棋发展的各方人士开始酝酿,酝酿一次大规模振兴棋书出版的壮举。
  
  好戏连台(1956年—1966年)
  1956年是中国象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首届全国象棋个人赛于12月份在北京举行,这也是我国举办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比赛,从此中国象棋被正式列为体育项目,也有了专职部门负责管理。
  国家体委下属的人民体育出版社率先挑起了出版棋书的大梁,《全国象棋个人赛对局选》也在董齐亮、王启宏、徐家亮等象棋理论家、活动家的同心协力之下,年复一年地出版发行。
  不仅如此,杨官?、陈松顺主编的《中国象棋谱》、李义庭主编的《巡河炮对屏风马》(上)、张雄飞主编的《象棋入门》等优秀作品亦相继问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象棋谱》在出版之初,恐未能引起应有的共鸣,因而没有大量印刷。出乎意料的是,印书很快就售完,同时也得到海内外不少读者的赞许,于是几经反复,共计印刷十万余册。难怪一些老一辈棋手每当忆起这段往事时,不无感慨道:“《中国象棋谱》整整影响了我们一代人。”
  好戏还不算完,1960年6月28日,陈毅元帅在北京饭店接见各路象棋高手,并在会上做了重要指示:积极开展棋类活动,提高棋艺水平,繁荣棋艺创作。以此为契机,全国各家报纸纷纷开设专栏报道象棋赛事,如《中国体育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等,广东人民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也都是在这期间成立的。正当人们乐观地认为中国象棋棋书出版业进入全面大发展时代时,谁曾想一场灾难正悄然袭来。
  
  命途多舛(1966年—1978年)
  人算不及天算,1966年,一场名为“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开始了,阴云刹那间笼罩了整个神州大地,身穿黄军装的红卫兵和各种颜色的标语口号、大字报随处可见,批斗会、大串联、背语录成了那个时代的标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棋类项目一度被正式撤销,各地专业队陆续解散,一些著名棋手也遭到迫害,甚至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抄家放逐,全国棋坛变得死一般的沉寂。
  棋书出版社虽未受到查封,却也被列入“封资修”附属物的行列。一些已经签订出版合同的棋书,像李义庭的《巡河炮对屏风马》(下)、杨官?的《中国象棋谱》第四本也因此而石沉大海,成为永久的遗憾。
  更令人不解的是,所有棋书作者一律没有稿费,按照现在的话说,完全是奉献。由于劳动成果遭到了无情的践踏,棋书作者自然也就失去了创作的激情。从此棋书市场一蹶不振,无精打采地走过了整整十二个年头,令人痛心疾首。
  
  从头再来(1978年—1985年)
  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创伤开始逐渐平复,但此时的棋书市场已经伤筋动骨,恢复起来谈何容易!1978年,真是个幸运的年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到处春意盎然。
  国运兴,棋运兴。象棋除了一年一度的全国团体赛、个人赛、少年赛外,各种民间赞助的杯赛也频繁登场亮相,如五羊杯、三楚杯、敦煌杯等。不仅如此,《北方棋艺》(现《棋艺》)、《象棋研究》等象棋杂志也相继创刊。从1978年亚洲象棋联合会成立到1982年国家体委颁布《象棋棋手等级制》,不足四年的光景,神州棋坛重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棋赛和棋书,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随着绵延不断的棋赛的举办,为棋书出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蜀蓉棋艺出版社于1985年正式成立,她的出现无疑给正在急剧膨胀的棋书市场打了一针兴奋剂,并由此开始了辉煌的历程。
  
  辉煌时代(1985年—1999年)
  北京图书馆曾做过这样一次数字统计,文革前全国总共出版的棋书不到五百种,自打蜀蓉棋艺出版社成立后的十五年间,出书量如雨后春笋,成百倍增长。而且从选题策划、技术质量到排版印刷、装帧设计也都上了一个档次。
  首先,与以往较为零星的单本棋书出版相比,呈现全方位立体式,由一个点到一个面,由一个面到多个面,先后推出《象棋特级大师丛书》、《象棋现代布局丛书》、《象棋三十六计》等。
  其次,在写作手法上,也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对局评注为主的陈旧模式,将棋手竞技状态、棋艺风格,临枰感悟、奋斗历程、对局背景穿插其中。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在阅读了《旷代棋王胡荣华全集》(第一卷)后,评价说是“用文字铸就的弈坛丰碑”。
  再次,由于民间赞助性杯赛的风起云涌,奖品也由以往奖励钢笔、笔记本的羞涩状发展到拿高额奖金的功利型,这就更加促使棋手认真探研技术新招。在它的推动下,一些高技术含量的棋书纷纷问世,代表作如《象棋布局举要》、《象棋残局新论》、《象棋系统论》、《列炮纵横谈》、《顺炮全集》等。
  第四,1994年左右,随着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棋书出版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由以前铅字排版发展到电脑排版;由新闻纸发展到胶版纸,封面、封底、书脊、内文版式等方面也有了专门的美术编辑,装帧设计质量大幅提高。
  与繁荣的棋书市场交相辉映,棋迷购书热潮空前高涨。刘国斌、韩宽、徐家亮主编的《象棋入门》,屠景明主编的《中国象棋词典》和丁章照主编的《象棋台历》均发行二十余万本,这么大的发行量恐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会被打破的。不过与此同时,一些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甚至改头换面,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棋书也暴露出来。好在1990年国家版权局明文规定了何为剽窃,从而净化了图书市场,保护了知识产权,使棋书出版走向了法制轨道。


下面说说我认为的象棋好书,同时也希望各位朋友也说说你们认为的好象棋书,大家讨论讨论。
开局书:董志新《中炮对单提马》,分析透切,
《 顺炮全集》王嘉良 李德林 著
中局书:吴启生 〈棋战中的盘面认识〉
钱俊的《象棋中局初探》,我曾经有过的,后来搬家丢了,我认为中局书他最好。
残局书:贾题韬〈象棋残局新论〉
全局书:贾题韬〈象棋名局精解〉
徐天利 胡荣华 〈胡荣华专集〉
徐天利 胡荣华 〈十连冠的棋艺精华〉
希望大家各抒己见,多多发言。
快速回复

限56 字节
请不要在回贴只采用字母:“ PP、asdfhjkl、HAO、OK、ddddddd ......”。  请不要在回贴过于简单的内容:“不错、顶、支持、厉害、呵呵、靠、晕........”
 
验证问题: 我们论坛是一个什么棋类为主的论坛?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