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社区服务 每日签到 会员排行 网站地图
  • 1883阅读
  • 0回复

象棋的三部曲布局中局残局新论

楼层直达
级别: 上校
[棋中红钻4级]发帖数量≥1000篇 [棋中黄钻6级]金币数量≥20000枚 [棋中蓝钻1级]乐币数量≥10枚 [未点亮棋中粉钻]贡献值数量<1点 [未点亮棋中彩钻]精华帖数量<1篇
发帖
1826
金币
27236
威望
1
贡献值
0
乐币
46
主题
1203

       象棋三部曲布局中局残局。布局是序战,属于战略性的,主要在于部署子力规划全局的攻守方针;中局是布局的开展进入战斗;残局则是通过中局的战斗,暂告段落,尚须进一步部署子力决定胜负的最后阶段。
不一定每局棋都要有残局出现。在实战中,由于一方发生较严重的错误,中局里结束战斗是常见的事。名谱《桔中秘》、《梅花谱》的全局排演就是中局结束战斗的最好范例。而这恰是建立于意在启人心思,由一方牵就另一方在战略战术上故出破碇等同漏着所排成的。反之如果双方都按照正常着法进行少犯错误,以至于没有犯什么错误,虽然经过中局一段厮杀,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旗鼓相当难见分晓;纵使一方略占优势,往往差距不很明显并不能据以判分胜负,而受子力和形势的限制,已经难以达成速战速决,那就当然地要进入残局,再作最后的决战了。
通过中局错综复杂拚杀兑换的战斗,子力残缺成为必然的结果;尤其作为主要子力担负战斗任务最前列的车、马、炮等损耗较大,而战斗力最强的车”完全消失的局面成为习见。以残缺不全的微弱子力,进行将近结束的尾盘决战,这就是“残局”命名的所由来。由此产生如下的特征:

——尽管枰场上的景色成为一局棋的残山剩水,但双方形势,依然攻守交错互有短长,取胜守和彼此都有可能。如果从中局到尾盘一赵是单方面占压倒优势,就实质而论应当属于中局的继续,不能算作残局了,至少是值不得作为重点研究的残局。

――子力减少,枰场相对加宽;残存子力活动的幅度随之增大;子力兑换和被吃掉的可能相应减低。由于这些条件,每个子力所特具的性能反较之布、中局里多了充分发挥的机会。

――由于中局的拚斗的结果所产生的子力位置和配合不一定尽符合于最后决战的要求,必须或多或少地加以调整,而这一由较紧张的搏斗转变为较从容的调整,那怕是极短的转折,每成为中局进入残局、残局和中局分野的标志。

――因此,残局的进程是比较舒缓曲折的。不能如中局似的由于兵种齐全子力密布,易于集中火力速战速决。虽然说战局的性质接近尾声了,而着法的数量每每还要较中局为多。

――各种子力起了不同的变化:“马”少了绊脚,进攻性增强了;“炮”少了架子,进攻性削弱了;不宜轻动的“帅(将)、士、相(象)”逐渐在战场上活跃起来了,“兵(卒)”的比重升级,几乎成为一时的“天之骄子”,“车”的勇猛迅速,为了和较弱的子力取得协调,有时不得不表现为柔劲潜运,“刚健含婀娜”的姿态.

怎样下残局?是临局中必然要接触到的问题。但从理论上提出还是新的尝试。如上指出,残局是由布局、中局依次而来的最后阶段。它和布局、中局既有一定的连系又有不同的特点,从实际出发,结合它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试一论残局的战略战术。

--------------------------------------------------------------------------------
(一) 战略

决定战略的时刻

把作为战斗整体的一局棋,在战斗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进度,区分为布局、中残局这样几个阶段,主要是为了研究和说明上的便利。实际上它们是前后承接,来龙去脉,息息相关的。并不能截然分开当作孤立的片段去看待。因此,关于残局的战略决定和应有的准备工作,绝不能等待残局已经开始――那已经太迟了――而应当在中局及时部署;特别在中残局交界由中局快要进入残局的时刻,必须预为之计,对即将到来的残局局面要有个大体的估计和规划。当然如果中局里已具备了取胜的条件,毫无疑问应当倾全力使对方没有喘息余地及早夺取战果;又或预见到拖至残局惟有束手待毙,只好在中局里背城一战争取意外的收获。不然的话,对下一阶段残局到来的有关问题,诸如结局的胜负或和;子力的拚兑或保留;子力占据的位置或配合以及数量质量的比较,都应当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边拚杀边交换,作较远的打算,尽量争取可能出现对残局较为有利的局面。
就全局而论,布局属于战略性的,残局属于战术性的。但进入残局,既然另是一番不同于中局而难见分期速战速胜的局面,理所当然,也必须有个总的方针指导战术的进行和运用是不待烦言的。我们把这称之为“残局中的布局,战术中的战略”。这一总的战略方针是什么呢?那就是:
(1)优则图胜;(2)劣则谋和;(3)均势则应立足于不败之地,创造战机。

这几项战略方针虽为棋手们所习知,但掌握得恰如其分颇非易事。又在理论上虽同样可以适用于中局,而具体使用的程度则有所不同。“优则图胜,劣则谋和”,在以全部子力投入规模较大,变化较多,斗争较激烈的中局中,作出这样的决定是缺乏结束战斗的现实单方的。到中残交界由之而进入残局的阶段,子力既较少,例胜例和的定式又将依次出现,战斗的性质已临近结束阶段,“优则图胜,劣则谋和”的战略决定不但成为可能的,而且成为迫切需要的了。相反,“均势,则应立于不败之地,创造战机”的原则,在变化较复杂的中局是极富有指导现场战斗意义的;而在残局开端的均势中,经验告诉我们,限于具体条件,成为和局的占绝大部分。创造战机的机会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一般说来是比较少的。
战略方针是依据实际形势而决定的。 事实上优势可能变为劣势,那就要从图胜转为谋和;劣势可能变为优势,那就要从谋和转为图胜;均势可能失掉平衡,那又要转到“优则图胜,滗则谋和”的方针上来。总之,形势变,方针也要变,这叫做战略转换(临局去执行“优则图胜”的方针时,往往形势已走向不利了,仍然要坚持既定的方针,知进而不知退,以致遭到反击,胜负易位的情况是不少见的)。
正因为形势有随时转变的可能,特别在双方仕、相残缺,将(帅)位置不很正常,兵(卒)肩负了影响战斗的巨大任务,成为互相纠缠的局面之下,歧路较多,操算不易,一着或失,面目全非。所以方针上决定了“优则图胜”,需要攻不忘守,戒骄戒躁,稳步巩固优势;决定了“劣则谋和”,又应不屈不怯,奋力争取上游;均势中创造战机,切记要立足于不败之地,因势利用、谨慎从事。这是在掌握战略上必须有的警觉和修养。

关于局面优劣的衡量

衡量局面的优劣,不外把子力和形势连系起来予以对比。棋子实力大小的对比,依顺序列应当是车、炮、马、象、士、卒(兵)。将(帅)是胜负的标志,不能以实力大小论,但它的活动和所占的位置是有一定作用的。在实际战斗中,一般认为实力上可以称为对待关系的计有;单对单的,如车对车,马对炮等;单对双的,如一车对马、炮,或双马、双炮等;组对组的,如“车、炮、兵”对“车、马、兵”,“炮、马、兵”对“双马兵”等。一但由于子力的增减,变更了这些对待关系的比例,自然对局面的优劣要产生极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这些子力进入残局中所起的质量上的变化,又不应机械地单从数量上着眼。所谓形势是指的双方子力所占的位置和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处于主动或被动;控制或被控制;或平衡状态。子力和形势错综配合,从中局进入残局
.子力的数量有多寡、质量有高低;形势有强有弱,并且有全局性的和局部性的。事实上大多数是交错出现的,杂然并陈,很少有优则全优,劣则全劣的。例如以“马、炮、兵”对“双炮、卒”似乎是略占优了,但仕相残缺成为优中有劣;以“双车”对“双车、双卒”似乎居劣了,但对方缺了仕成为劣中有优;子力虽少,由于位置较好反而少可以制多;形势虽坏,由于子力较多,持久下去又可由坏转好。错综互见的情况还有种种,不烦一一叙述。由此可见,中局进入残局的开始,一时所呈现的优劣是相对的,乘除抵销的结果,差距绝不是很大,甚至是不很明显的。如果一方属于绝对的优势,而另一方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那应当属于中局的结束,不属于残局了。而如何掌握残局具有的特征,从不明显的微细差距处辨别强弱优劣,确定“图胜”或“谋和”的方针,运用相应的手法扩大优势,脱卸劣势,正是残局的任务,也是想下好残局所必须具备的本领。绝非仅仅熟悉一些例胜例和的定式――如“一马擒孤士”、“单炮破双士”之类――虽说是必须知道的东西――就说得上会走残局。

在衡量局面的优劣上,还有一点应当指出:当双方的形势孰为主动或被动?孰为控制者或被控制者?尚不明确时,子力的比重较大,即子力多属优,子力少属劣,劣方要不惜代价扭转劣势,衡量优劣的比重,形势就要大于子力。而每个子力的取舍运用都要服从于形势的要求。一“车”之重,可以轻如鸿毛,一“兵”之微,可以重如泰山。“排局”中的胜局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例胜例和定式”与战略决定

例胜例和的定式是临局应有起码的知识。“例胜”是胜则定胜;“例和”是和则定和。这些定式的具体出现即等于战局结束或濒临结束。例如仕、相全对一车的正和,一马对孤士的必胜等等,对稍具水平的棋手来说,绝少当和幸胜,当负幸和之理。一般遇到这类的情况,就该握手言和或认输,很少有走下去的。如果硬要走个水落石出才肯罢手,可能引起对方以至观众的幽默感来,因为太常识了。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必须熟悉这些定式的正着、变着以及定式间的相互关系,对结局的胜负或成和估计才不至茫然无所依据。而这些定式的高度使用并不在于既出现之后,反而在于未出现之前。双方各据以定出“图胜”或“谋和”的决策,随各自战略不同的要求,尽量避免不利于已方的定式和促成利于已方的定式出现。因而这些定式影片,将因临局双方的明争暗夺、钩心斗角,避重就轻,因利乘便,随时在各自脑海中,一幕接一幕地调换镜头,准备反映到棋枰上来,有影无形地支配着战略的制定、开展和转换。

进攻是主要的

作战的目的唯在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优则图胜”是要消灭敌人,当然要进攻,战略战术是一致的;“劣则谋和”是要保存自己,仍然要避免单纯防御尽可能地采取进攻或寓攻于守,战略、战术似乎相反而实则是相成的。这一点——以进攻为主的军事原则——之在残局中所以特见重要,是因为残局中双方的形势优劣差距不大,优方如不抓紧时间进攻,微弱的优势很快可能消失;劣方如不趁劣势尚未显著,及时创造机会着手反扑,让对方毫无顾忌地放手发动进攻,差距越来越显著必至于无可挽救
残局具有不同于中局的特征。它的进攻,不是紧锣密鼓烟硝弥漫如中局中的猛冲猛打,而是迂回曲折,柔劲潜运,寸积铢累,涓滴不遗地争取胜利。过分用强,冒失进攻,同样会使优劣逆转的。



战术的活动是为了实现战略而受着战略支配的。战术离开了战略,就失去了统一性;但战略又是以战术为基础的,战略离开了战术就失去了现实性。


(二)战术

战术在残局中的地位

由于残局是以较少的子力进行最后的决战,在幅度相对加宽了的枰场上,每个子力单独或者与其它子力配合的活动所能够和需要发挥的技巧量特见突出(残局之能引人入胜处正在于此),因而残局中虽然存在有不可疏忽的战略问题,但所需要的部署程序和牵涉面,绝不能和布局中的所谓战略意义等量齐观。如果说整个一局棋的战略部署着重在布局阶段,那么,残局所着重的应当在于战术。而残局中的战略位置是应当次于战术的。

残局的核心概念――“形”

由中局过渡到残局,预为残局所作的战略部署如果能全部实现,当然是最理想的。事实上,由于双方各有打算,相互制约,往往只能部分实现或几乎没有实现。残星雁阵,错落枰上,如上所指出的特征或同时并存,或依次而来,承接中局激烈对攻之余,转多曲折舒徐之致,残局揭幕了。对于这一段进退攻守的战术,应该如何去认识?如何构思行子?如何去学习?历来有关残局的资料和著作多以属于片段性的经验记录,尚少通体一贯的论著。作为初步提法,我们试图用“形”这一深入浅出的概念,对残局战术问题作一较有系统的说明。“九曲穿珠”,“掘井逢源”,千变万化的战术不难以“形”的意义作导线,执简驭繁地把它贯穿起来的。

“形” ――整体原则的体现

象棋是模拟战斗体制而设计的。组织子力进行战斗,由之而决定一局的胜负是象棋的基本涵义。子力越多越需要组织加以配合不消说了;即使子力少到如“一马擒王”之类的结局,也须要将(帅)占中线和马占据一定的禁点配合起来的成果。由此可见,决定一局的胜负,不能单靠个别子力的随意行动而主要在于所有子力能否在攻防需要上配合得适当。

子力通过组织,配合得恰到好处,必然呈为一定的“形”。“形”是有格局规律的,可以识别作为构思行子的依据的。随着战斗的推移,由较小的局部的形,逐渐发展成较大的关系全局的形。它的形成是由整体原则出发,调动各种子力辐辏于一定的攻防目标之下,达到相互配合,各起作用,统一行动的战斗组合,具备了这样条件的“形”,对全局胜负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形"未组成到"形"的组成,从"形"的组成到"形"的展开,每一个子力的活动必须以个体服从整体,即必须从使之配合成“形”以整体带动个体出发,无论进退攻守,拚杀兑换,留子舍子,绝不可醉心于孤军作战,偏师进攻,贪图一子一着乃至局部小利,以致遗误大局。

先后手――整体原则--“形”

临局中都知道争取“先手”和避免“后手”的重要性。因为争“先手”是要取得局面的主动权,而落了后手即陷于被动,就要受对方的摆布。但衡量“先后手”的价值标准,主要看所开动的子力是否符合于“整体原则”以为断。
如果颠倒了全局和局部的主次关系,错把局部的便宜当作“先手”,结果往往会造成全局的失利,似先实后;反之,为了照顾全局,对局部的暂时让步似乎落后,却往往由此换得了全局的利益,似后实先。但是如何明确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呢?如何体现整体原则呢?必然要落脚到一事实上的“形”,才有格局可指,规律可寻,得失可言。撇开了具体的“形”作为依据,就失去了战术中的物质基础,所谓“先后手”,所谓“整体原则”只能空泛的不起实际作用的抽象概念而已。通过对形的积累和学会对“形”的灵活运用,由之而懂得在临局中怎样适应攻防的需要而“组形”、“展形”,结合具体的“形”掌握“整体原则”,进而辨别先后手争取主动,便易于抓住战术的中心,深刻体会“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的高级战术的意义。

“形” 在残局阶段更应受到重视

不难了解,我们提出的“形”作为战术中心概念的理论,说明有关象棋战斗中的战术问题,它的适用范围并不限于残局。克实而论,布局的工作正是要组成适宜于攻防的“形”,而中局工作则是依据布局所组成的“形”,展开形势投入战斗。都需要依据“整体原则”,从全局观点出发,通过“组形”、“展形”争取先手,掌握主动,制胜对方,和残局并没有两样,我们在论究中局时,还要对此作较为祥尽的讨论。但必须指出,由于残局阶段所具有不同于布局、中局的特点,要有对于“形”的问题特加强调的必要。
理由是:在布局、中局里,兵种齐全,子力密集因而“形”的组成和展开,步调比较迅速,形象易于突出。整体协作的观念,较之徒逞个别子力的活动方式,自然而然地易于受到重视。例如“飞象局”仅仅开局的第一着——象拱中宫,左右相连,分布均匀,先守已而后攻人的阵形已跃然如在目前;又如“当头炮局”在三两回合后急进中兵,集中火力,夹马盘头,突破中线的阵形已基本上成立。到了中局,子力的进退配合,纵横变换,更是紧锣密鼓步步成“形”。再来看有关布局、中局所用的名称术语,,如”当头炮局“、屏风马局”、“单提马局”等;更较具体化的如“平炮兑车”、“左炮封车”、“五八炮”、“五九炮”、“缠角马”等等,无不是表明所用的阵形或阵形中的结构特点,具有“形”的意味。更可以证明“形”在布、中局里有自发的受到重视的倾向。进入残局则不然了,子力由全而残,枰场由狭而宽,行列由密而疏,距离依靠子力的往复调动,极大幅度地发挥个体性能而逐渐扩大。受着子力流动性较大的影响,“阵形”的展开和组成既不得不放缓进度,也没有如布局、中局中的形象易于突出,暌散孤零,“形”的形成每在若有若无之间。这一切使得临局已方的子力保留和对敌方子力消灭的感性较之中局加浓,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形”重视的倾向下降,亦即对“整体原则”的掌握放松。同样,从习见于说明残局中双方形势的口头语上看,大多以枚举子力的名称数量作强弱对比的,“车、炮、兵对车、马、卒,差不多”;或“或双车兵对车、炮全士象,可能和”,等等。大不同于布局、中局中的局有定名,名有定形,以“形”表示全局结构的重点所在。这种自发性的重视各别子力的倾向,也证明了由于残局中子力的流动多态,“形”不像在布局、中局中那样易于形成易于把握。由此在实际战斗中产生了这样一种指导思想:“残局中既然子力减少,不能速战速决,吃子保子就成为当务之急。纵然由此影响了全局的协调和进度,但由于残局的进程较缓慢,可以藉多子之力徐图由被动转入主动”。诚然,这也是一种战术,并且有时可以收到实效。但这是不完整的,不正确的,并且有时是很危险的。

完整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只能是让个体子力的进退去留,服从于整体子力的组织行动,即必须以有利于“形”的组成和展开为依旧(据)。这一原则贯通于象棋每局棋的从头到尾的全部战斗,绝不因为进入残局有丝毫动摇,反而更应该重视。所不同于布局、中局的唯在于个体服从整体的原则如何结合残局的特征实现“组形”、“展形”而已。


“形”的分析

--------------------------------------------------------------------------------

残局中的“形”,一般说来是以双方或一方残存的作战子力――车、马、炮、兵,包括帅(将)在内,围绕着以士、相的残全有无为中心,所形成的对胜负具有决定性的形态。
为方便起见,我们的说明将以“例胜例和的定式”为基本内容。虽然中局的“形”绝不限于此,必须从这里说起。依此分类,约如下表:

象棋残局新论》(贾题韬)



“基形”是最基本的“形”,也是最简单的“形”。“复形”是以“基形”为基础的复制,作战子力在两种心上的“形”。“胜形”是“形”可胜,“和形”是“形”可和,勿庸赘言。“正形”是子力可以胜或和而组成的“胜形”、“和形”。“变形”是子力不当胜或和,而以 “形”的优劣成为胜或和。

“基形”的情况有二:
一、每个作战子力――车、马、炮、兵等单独对将(帅)的胜、和关系:
车――将(帅)――胜――“形”是帅(将)占中线照杀(另有其它的“形”,困杀)。
马――将(帅)――胜――“形”是帅(将)占中线马据禁点,困杀(另有其它的“形”)。
炮――将(帅)――和(无士,不能成形)。
兵――将(帅)――胜――“形”是帅(将)占中线,兵占中宫,困杀(另有其它的“形”)。

二、每个作战子力――车、马、炮、兵等单独对士、象残全的胜、和关系(就正形而论):
车――将(帅)士、象全――和;士相缺一,胜。
马――将(帅)单士――胜;余和。
炮(配士)――单双士、单象――胜;余和。
兵――均和。

诚然,这是一些最起码不起的常识,几乎不需要解释。但须指出的是纵然最简单的一些胜、和关系,而有关子力都须占据一定的点和线,都须经过配合成为适当的有规律可指的“形”。而理论上的说明又必须以此为起点,正有似于其它科学必须以不待推证的一些简明的概念作为说明的起点一样。又应指出,从“基形”中不难看出,凡成为“形”的都参加有作战子力――车、马、炮、兵等的活动,也就是说没有作战子力等参加便无所谓“形”。又作战子力中的炮必须配备士,引伸的说也就是炮必须配备其它子力才能形成“形”,这些是例外并且只有这些例外。除此,就都是“形”所笼罩的战场了。

现在“复形”是以“基形”为基础所引生的较复杂的“形”。情况也有二:
(一)一方仅有士、相、将(帅),另一方具有两个以上的作战子力(车、马、炮、兵等);(二)双方各具有一个以上的作战子力。同样有胜、和、正、变各“形”。对于“形”的体现更较明显,所要求的统一性和规律性更较严肃,所需要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技术水平较高,就不是如“基形”那样简子力配合成为“形”,必有规律可寻。不同的“形”就是不同规律的体现。规律和“形”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所谓熟悉了某种“形”,实际上等于说熟悉了某种规律。“复形”是比“基形”较为复杂的“形”,所具有的规律自然较复杂而更须要用心去掌握。否则临局时“形”虽然(出)现(在面)前了,只会当面错过单而易于掌握了。以车对士、象全的关系为例作具体说明。仅就子力而言,只能说当和,不能说必和.

从例胜、例和定式中的“复形”再向前展望,到了残局阶段的战野,同样有许多习见的必须知道的适用于攻防的“形”。错综复杂的情况更可以想见。例如具有士、相的马、炮、双兵,对马、炮、士、象全是可以胜的;但必须彼此子力互相制约在一定的“形”上。而这样的“形”更是多样化,息息相关于一些“例胜例和的定式”,山上水,水上山,形外有形,形内套形,更需要熟练的技巧,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快速回复

限56 字节
请不要在回贴只采用字母:“ PP、asdfhjkl、HAO、OK、ddddddd ......”。  请不要在回贴过于简单的内容:“不错、顶、支持、厉害、呵呵、靠、晕........”
 
验证问题: 我们论坛是一个什么棋类为主的论坛?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