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战争中就有“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战略思想的萌芽。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思想, “先发制人”即“战场上争取
主动, 先发制人 , 打乱敌人的作战部署, 使其主将和士兵临阵而乱,从而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吕氏春秋》一书亦著有“凡兵欲疾捷先”的著名论断, 强调用兵当先发制人, 强占优势,获取战争的主动权。同时, 楚荆御服王的第二次南征中使用的战术思想可以证明西周时期蕴含着“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
春秋末期,老子提出以柔克刚的后发制人思想, 他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大概的意思是: 要战胜对方, 首先要实施退却防御,使对手骄横自满,忘乎所以, 然后再寻找战机予歼灭。这种“柔弱胜刚强”的“后发制人”的思想在 老子 著作中多次阐述,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都强调了柔弱胜刚强, 柔能制强的思想。
《三略》一书云: 因敌转化, 不为先, 动而辄随等, 这些都产生了“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
再次,中国古代历史上“后发制人”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古代牧野之战是先发制人战略灵活运用的典范,楚汉成嗥之战、新汉昆阳之战、三国时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都是灵活地运用了“后发制人”的战略,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由此,联想到中国象棋对弈双方,道理相通,殊途同归。
例如,先行走中炮,以炮遥控对方的中路,进攻直接、简明;后手应以屏风马,以双马保护中兵,虽然“马”在开局阶段常常受制,而且“马”的攻击距离较短,并且需要挺进马前兵方可活跃,这些都是后手方的不利因素。但是,一旦后手方有一匹“马”跃至盘河,立即威风八面,虎视眈眈,毫不示弱;进而,后手方的“马”侵入先手方阵营,“铁马冰河入梦来”,后手方进攻立即变得复杂多变、灵活诡异,不乏反先机会。
因此,先行一方未必赢,后行一方未必输,胜负之道,全然在于用“兵”之妙,在于对中国象棋境界的理解,在于一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