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 列在经典兵学著作《武经七书》的首位,
被称为“兵学圣典” , 作者孙武也被称之为“兵圣”。之所以得到这样的盛誉, 是源于其思想的
博大精深、 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合理的思想体系架构。其所提出的军事理论的基本范畴,仍为
现代军事学术所遵循。孙子的思想不仅对历史上的战争发挥过指导作用,在中国象棋中同样
具有指导意义,例如, 致人而不致于人、 避实击虚、 以迂为直、 正合奇胜、 势险节短、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
“致人而不致于人” ,是孙子争胜原理的纲领。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后处战地而趋
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宋朝郑友贤解释说: 凡所谓待敌者佚者, 力实也; 趋
战者劳者, 力虚也。致人者,虚在彼也; 不致于人者,实在我也。
孙子的思想应用于中国象棋之中,强调在对弈时,主动与被动、 控制与被控制相对关
系的问题。 主动权、控制权的极端重要性,只有掌握主动权、控制权,意志才能得以贯彻,它
是制胜的关键。正如棋谚所云:“宁失一子,不失一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
问题》一文中说过: 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 都力争在战场、 战地、 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
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 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
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
中国象棋的主动权、控制权的取得不只是来源于实力, 还取决于对弈过程中的策略和
艺术。如孙子的 “避实击虚、 攻其必救”等等, 都是取得主动权的相对具体的谋略智慧。
孙子在《军争篇 》中说: 故军争为利, 军争为危。”争取先军之利的主动权、 控制权
是有代价的,所以要懂得运用战术手段和方法,如弃子争先、运子取势、诱敌深入等。
毛泽东也说过: 主动权不是任何天才家所固有的,只是聪明的领导者从虚心研究和正
确地估计客观情况, 正确地处置军事政治行动所产生的东西。因此,是要有意识地去争取的
东西,不是现成的东西。”
避实击虚 ,是孙子选择力量作用对象或作用点所遵循的原则。
“夫兵形象水,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孙子对虚实的解释为: 兵之所加, 如以投卵者, 虚实是也。
《唐李问对》卷中说: 朕观诸兵书, 无出孙武; 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 识虚实
之势, 则无不胜焉。
凡用兵者, 攻坚则韧, 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 乘瑕则坚者瑕。 这是在管子制分上
论述的攻虚与攻实的不同效果。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 毛泽东制定的农村包围城市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先打弱的, 后
打强的等方针原则无不遵循着 避实击虚的制胜规律。
以迂为直, 是孙子实现目的或目标所遵循的路线。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 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 后人发,先人至, 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在欧氏几何上, 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连接两点的直线线段。而在中国象棋对弈时,
特别是谋子、弃子攻杀时,达到目的或目标的最短途径往往是 曲线。原因在于战术行动
必然导致反行动,为了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避开对手的阻碍, 迂回达到既定目的或目标
常常是最有效的路线。
人们在处理一般问题的时候,大都已习惯了 直线的思维方式, 沿着一条较固定的思
路分析、 判断情况。但是在棋局对抗中, 由于行棋目的的冲突性, 实现目的的途径过于
线性化, 势必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解决对弈的问题思考, 更多是需要遵循非线性化的
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谋略思考遵循的就是这种间接、 迂回路线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