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社区服务 每日签到 会员排行 网站地图
  • 2193阅读
  • 0回复

华东第一剑特级大师何顺安

楼层直达
级别: 上校
[棋中红钻4级]发帖数量≥1000篇 [棋中黄钻6级]金币数量≥20000枚 [棋中蓝钻1级]乐币数量≥10枚 [未点亮棋中粉钻]贡献值数量<1点 [未点亮棋中彩钻]精华帖数量<1篇
发帖
1826
金币
27236
威望
1
贡献值
0
乐币
46
主题
1203

上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授予一批全国冠军以特级大师的殊荣,另外,三届全国亚军黑龙江王嘉良也在特大之列。这时棋友们均不由得缅怀起一位因病谢世、未能获得授勋的两届全国亚军,他就是与王嘉良同样具有冠军实力的沪上名宿何顺安
  何顺安,浙江鄞县人,1923年生于上海,原名李仁安,因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小阿四”。何幼年丧父,其母改嫁何某之后,方改姓名为何顺安。何于上世纪30年代后期进上海叶种德堂药店开始学徒生涯,在为病家往返送药途中,耳濡目染迷恋上了象棋。何天资聪颖,加上勤于观弈,不断钻研,有了较大进步。某次他为一冯姓病家送药,观看棋战时情不自禁地为善弈广交的冯先生“支招”,大受冯的赏识,之后二人对局结为忘年棋友。并由冯先生介绍,“进军”沪上棋坛少林寺——凌云阁,拜识了当时上海名手,有“白莲教主”之称的李武尚。李见何年少有为,极为惜才,在他精心调教之下,数月内何顺安已从被让双马进步到只被让二、三先了。至1938年,15岁的何顺安已可迎战沪上各路高手,遂弃业专事从棋。
  上世纪40年代初,上海棋坛的团体比赛较为频繁,加盟“下风象棋队”的何顺安声誉渐起,至1943年,20岁的何顺安首次夺得上海市赛冠军。1945年秋,何顺安在攻蜚声海内外的“七省棋王”周德裕所把守的擂台,竟1胜1平,放了个特大“卫星”。此后何顺安不骄不躁,在上海凌云阁不断求教于周德裕,使自己棋艺更获深造。1948年,南市民众教育馆举办上海全市锦标赛,计有包括沪上诸多高手的60余人加盟角逐。决赛中,何顺安挫败名手效效鲁再度卫冕,同年岁末在品芳茶楼,声誉在何顺安之上的“新七省棋王”、小杭州董文澜遭到铩,董在与何顺安的分先两局赛中,竟两战皆输。
  旧中国一代巨匠、“扬州三剑客”之首周德裕于1949年5月在上海仙逝,这以后上海棋坛便形成了董文渊、何顺安和朱剑秋“华东三虎”称雄的格局。何顺安和朱剑秋常联合主持上海大世界的擂台赛,也迎战来沪弈访的华南杨官璘、陈松顺、天津庞蔼庭、北京张德魁、谢小然、侯玉山、武汉罗天扬、李义庭等诸多名家。另外何顺安也出访上述各地,这期间,何顺安除不敌杨官璘外,对其余名家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战绩,再后,董文渊沉迷并深研围棋(至60年代的国赛曾获殿军),淡出象坛,何顺安则被誉为“华东第一剑”。
  1956年岁末,新中国首届全国锦标赛在北京拉开战幕,初赛第1轮,代表上海市参赛的惟一选手何顺安先行,似不适应名不见经传的乌鲁木齐业余选手纳金元的“河口炮”阵势,落败,爆出了“冷门”。这使何顺安由此更为认真谨慎,从对纳金元的第2局获胜扳平后,何顺安一路轻车,闯过了预赛、复赛,杀进了前六名的决赛圈,在这棋国精英论剑一决高低的关键时刻,何顺安却因自己那肺吸血虫顽疾的影响,战绩特差,位列第六名。
  1957年,何顺安遵从医嘱,一年之中没有参加包括国赛的大大小小棋战,并住院诊疗了4个月,那笔昂贵的医药费则全由政府解决。何顺安心生感激,故于休养之中,执笔完成了《当头炮进三卒对屏风马》及《中国象棋谱》的有关章节写作,而于解放初期,何顺安也曾参与编写的《中国象棋专集》、《弈经》、《象棋大观》等棋谱,无论从篇幅还是质量上,是都不能与这次养病期间作品相比拟的。笔者于60年代初曾听权威人士评说,以下四本棋谱质量甚高,李义庭的《巡河炮对屏风马》(上)、王嘉良的《象棋中锋》、何顺安的《当头炮进三卒对屏风马》及朱剑秋的《过河车专集》。
  1958年,何顺安的身体有所康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遂积极参赛,当年11月份,全国锦标赛的扬州分区预赛上,何顺安脱颖而出,以冠军资格(共取6名晋级)获得决赛权。12月初,何顺安开赴广州,第二次角逐国赛,他以细腻又稳健的棋步鏖战,一扫上届1956年决赛连败三场的狼狈,在整个赛程17轮大循环中未尝败果,且是选手中惟一不败纪录的保持者。本来在倒数第2轮前,何顺安是领先该届冠军得主武汉李义庭的,但末2轮何弈和了1局,总成绩为9胜8平积26分,被连夺二城的李义庭以10胜6平1负亦积26分迎头赶上,根据竞赛规则,二人对局是和局,则看他们对局的用时,这样比较,何顺安用时多于李义庭便屈居亚军。所以说何顺安“屈居”,是因为何李之局,何执先布下了研究有素的“过宫炮”,这在当年尚属冷僻布局,李义庭不太适应,勉强以顺炮应对,一直吃后手,何顺安因苦思扩先致胜之机,耗时大量,但欲胜仍乏术,最后棋没拿下,反赔掉了宝贵光阴,因而只得亚军,以后识者无不为之扼腕。
  1959年1月,以何顺安为队长的上海队中新进一名少年选手,在何顺安、屠景明、徐天利等人的培育、熏陶下,这名“红领巾”棋手茁壮成长,充当了1960年首届全国团体赛冠军。上海队第二台的中流砥柱,他就是胡荣华。团体赛后紧接着的便是个人赛,15岁的胡荣华雏凤初鸣,一举夺下桂冠,与之同分的何顺安、杨官璘分列亚、季军,殿军则又是沪队朱剑秋。上海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不能不说与上海象棋队队长何顺安平日的积极操练、苦心经营有关。
  1960年胡荣华一鸣惊人,开辟了胡荣华时代,以后又蝉联了十届桂冠。其实在接下来的1962年(1961年因国民经济困难,无国赛)国赛,胡荣华确保了双冠军的“半壁江山”,其师何顺安凝聚“苦劳”。这届国赛摒弃了上一届的“积分循环”赛制,26名选手角逐25轮,系大循环制,其旷日持久,何顺安体力有损,棋艺大打折扣,已早早退出了冠军之角逐队伍。当23轮弈罢,杨官璘以积36分一马当先,胡荣华、李义庭则以1分之差紧紧追随。第24轮,杨官璘与对手弈和,而胡荣华获胜,再看昔日“小神童”、骁将李义庭对何顺安之战,李自始至终占据优势,5个小时之后封棋(目前的国赛早已不封棋了)。下午开封续战,何顺安强打精神,拼死抗争,终于在漆黑一团中觅得了一线幽光,战平了李义庭。全局历时达7小时,棋局结束,何顺安也如《渡江侦察记》中泅渡了长江的侦察员小马那样,在棋案旁休克了。但这一轮的结果,使李义庭在冠军争夺队伍中“掉队”,杨官璘、胡荣华则同以37分并列领先了。胡荣华夺魁形势大大改观(因胡曾负于李义庭、战平杨官璘,杨曾胜李,故最后如果三人同分,三人名次依次为杨、李、胡)。最末一轮,杨、胡同奏凯歌,结果在棋坛上流下了“并列双冠军”的佳话。
  何顺安是参加了1964年全国赛后淡出“江湖”的,在这之前,何共“六出祁山”,结果1次获全国团体冠军,2次获个人亚军,另外获个人季军、第五、第六名各一次,而他获个人亚军的两次,从临场发挥及总积分来看,他与冠军得主相较是毫不逊色的。
  本文再附带一件何顺安最后一次来我苏州轶事。1964年夏,何顺安与胡荣华二人应邀来我市指导,笔者也得以近距离接触国手,在我苏州队王冠卿、谢永林及笔者对他们6局公开赛后,我们看到了以何、胡为主的逐局极为认真详尽的解释。记得何顺安下风战平谢永林的一局,事后何大赞谢的新颖弃子手段,说这局系当年全国赛上蔡福如(先负)王嘉良之改进变例,而当胡荣华提出何可以怎样怎样改走另一着时,何说,当时计算到对方有什么什么的好棋。看来他们对弈殚精竭虑,来苏州不是轻松玩虎丘、园林,比赛则把业余棋手当成了国手般考虑,他们“对弈不走欺着”,是我姑苏棋友的深刻感受,也使我们深为感动。
  最后再一谈何顺安与他国同一辈份棋手杨官璘的棋缘,何年长杨2岁,1950年何顺安赴香港表演时,不慎将行李包囊等失窃,狼狈不堪,却因受到了东道主杨官璘的资助,方摆脱窘境返回沪上,何当然心存感激。有诗为证:“贼去房空夜不明,君高谊送行旌,他年棋国诸侯会,犹念香江一段情。”但友谊归友谊,以后屡届国赛上,只要他俩遭遇,棋枰之上总是杀得昏天黑地,如同“死头对”,这恰恰体现了何顺安的体育道德风尚,有趣的是何顺安参加国赛的那6届中,只要杨官璘失去全国冠军,何顺安名次一定比杨官璘佳。1958年、1960年何两届全国亚军,则季军皆为杨;1964年何获季军,杨获第五名。这或许乃他俩的一种棋缘吧。
快速回复

限56 字节
请不要在回贴只采用字母:“ PP、asdfhjkl、HAO、OK、ddddddd ......”。  请不要在回贴过于简单的内容:“不错、顶、支持、厉害、呵呵、靠、晕........”
 
验证问题: 我们论坛是一个什么棋类为主的论坛?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