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公元762年),汝南岑顺于陕州旅次,夜间常闻鼓肇声。一夜岑顺梦闻鼓角四
发,见两军列阵交锋,马从对角行走,车直入行动,兵逐步挺进,将横四方。事后在屋
内掘出一古墓,内藏有“金床戏局”,列马满秤,皆金铜成形,乃悟梦中所见两军混战,
即象棋游戏。此象戏行马之势,其体制已与现行象棋接近,但棋子则为金属立体形
象制品。日本曾有人称象棋为“宝应象棋”,或以为象棋出现于唐宝应间之故。
象戏古代对象棋的一种称谓。北周庚信有《象戏赋》,称颂北周武帝宇文岂制
《象经》。唐白居易《白香山集》卷八有“兵冲象戏车”句,北宋程颗有《咏象戏》诗云:
“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钱法,偏裨兼备汉官名。中军八面
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揪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其中偏与裨相当于
今之士、相,步卒为今之兵、卒,然未言及炮。后世也有称象棋为“象戏”的。如清张
乔栋《竹香斋象戏谱》与近人周德裕、李善卿《象戏勾玄》,均为象棋书谱。
橘中戏象棋的别称。唐牛僧孺《玄怪录》:“有巴邓人,不知姓,家有橘园,生有
两大橘,剖开,每橘有二老史,皆相对象戏。”后遂称象戏为“橘中戏”。南宋文天祥有
“我爱无如橘里秤”诗句,明朱晋祯有《橘中秘》,近代有《橘中新趣》、《橘中佳趣》、《橘
中乐》等象棋书谱。
广象戏宋代象戏。北宋晃补之所创。棋与图谱已失传,仅存序文一篇,见载
于晃补之《鸡肋集》。据“序文”所述,“盖局纵横路十一,棋三十二,为两军耳。意苦
而狭也,尝试以局纵横十九,棋九十八广之,意少放焉”(见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三
九),则有棋子九十八枚,棋盘纵横各十九道。又据明谢肇筛J《五杂姐》,为“局十九
路,九十一子”。
大象戏宋代象戏。北宋李清照《打马图经·序》:“大小象戏,弈棋又唯可容二
人。”有人据此断定,当时流行的象戏
有大、小两种。或以为“大象戏”棋局
纵横各十一路,棋子三十二,即北宋
晃补之据以创广象戏的一种;“小象
戏”棋局纵九横十,棋子三十二,与现
制象棋相同。
小象戏宋代象戏。参见“大
象戏,,。
七国象戏宋代象戏。系北宋
司马光据当时民间流行的象戏设计
而成,其图谱收入元陶宗仪《说郭》。
以战国时魏、赵、韩、齐、秦、楚、燕七
国之国名为弈棋之七方。棋盘纵横
七国象戏图
名词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