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术语
狡愉口
象棋中国传统棋种。20世纪50年代,为区别于国际象棋,曾改称中国象棋。
1988年后恢复原名。在长方形的棋盘上,分红、黑两方对弈。每方各有一帅(将)、两
士、两相(象)、两车、两马、两炮、五兵(卒)。对局时,红方先走,黑方后走,双方轮流
走子,侮次走一着,以把对方“将死”、“困毙”或对方认输者为胜,不分胜负者为和局。
起源说法不一,尚无定论。据现有资料,在战国时,即有蓖蔽象棋这一称谓(见《楚
辞·招魂))),西汉时有“燕则斗象棋”之说(见刘向《说苑》),公元569年,北周武帝宇
文岂制《象经》,“集百僚讲说,'(见《北史·周本纪》),王褒有《象经·序》,庚信有《象
戏赋》、《进象戏赋表》(见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庚信《庚子山集注》)。唐牛僧孺《玄
怪录·岑顺》对唐宝应年间(公元762年)的象戏体制有具体描写,大抵与现行体制
相近。唐代以来,又有橘中戏、象弈等称谓。南宋时,体制已与现行体制完全相同,
刘克庄《象弈一首呈叶潜仲》诗,完整地叙述了七子的特点和战略、战术思想,陈元·
靓《事林广记》并载有象棋图谱。明清两代名家辈出,有多种棋书刊行,其中明朱晋
祯《橘中秘》,清王再越《梅花谱》、张乔栋《竹香斋象戏谱》等论述精深,标志着棋艺
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象棋被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并于1956
年起举办全国象棋锦标赛,先后出现了一批优秀棋手,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优
异成绩。各地有关象棋的书刊广泛出版,体现了这一项目的普及与提高。象棋同
时在东南亚地区流行,1978年,亚洲象棋联合会成立,自1980年起举办“亚洲杯”
象棋赛、亚洲城市象棋名手邀请赛。1988年,世界象棋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自
199。年起举办世界象棋锦标赛。1993年世界象棋联合会正式成立,标志着象棋国
际化迈上了新台阶。
中国象棋参见“象棋”。
蓖蔽象棋即“六博”。古代博戏。《楚辞·招魂》补往引《古博经》:“蓖蔽象棋,
有六簿些。”棋子又名马,共十二枚,黑白各六枚。棋盘称为局,分十二道,两头当中
名为“水”,置“鱼”两枚。两人相博,互相投著(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入水食鱼。
每食一鱼得二筹,得筹多者为胜。因当时棋子用象牙雕制,故名“象棋”。有人认为
与唐宋以来流行的象棋有一定渊源关系。
宝应象棋古象戏。8世纪时已流行。据唐牛僧孺《玄怪录·岑顺》记载,宝应